2019年7月6日,由中国工程院、中国铁道学会、北京香港全年最全免费资料大全联合主办的“北京香港全年最全免费资料大全第28届颁奖大会暨第九届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论坛”在成都举行。
原铁道部常务副部长、北京香港全年最全免费资料大全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香港全年最全免费资料大全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景全等嘉宾出席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基金会副主任委员叶阳升主持。四川大学王建国书记致欢迎词。
孙永福主任在会上致辞中表示,今年是茅以升先生留学归国100周年。100年前,茅以升先生在获得美国加里基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后,满怀报国之志回到祖国。从那以后,他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了自己的全部人生,在推动国家科技教育发展,团结广大科技教育界人士在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孙院士还表示,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时代,我们今天召开这个大会,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承茅以升先生“爱国、科学、奋斗、奉献”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顺全和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福海在会上分别致辞。秦顺全指出当前正是我国桥梁和隧道工程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年国家已全面启动川藏铁路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川藏铁路建设难度前所未有。为此,本届桥隧论坛以“创新桥遂技术,服务川藏铁路”为主题,以期为川藏铁路桥隧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马福海表示,中国铁道学会愿意与各位院士、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一道,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群策群力,努力为破解川藏铁路规划建设面临的各种难题,为中国铁路发展新征程续写浓墨重彩的壮丽篇章!
颁奖大会结束后举行了第292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九届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论坛。论坛以“创新桥隧技术,服务川藏铁路”为主题,旨在更好的服务川藏铁路建设,推进学术成果产业化合作,推动桥隧重大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技术与管理进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何华武院士、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秦顺全院士及川藏铁路公司副总经理赵勇分别从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重大工程难题与对策、超大跨度斜拉桥结构体系研究及川藏铁路隧道建设关键技术几个方面做了主旨报告,使参会者对川藏铁路桥隧工程的难题和解决思路有了全面的了解。
7月6日下午,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杜修力、东北大学副校长冯夏庭、西南加大副校长何川、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徐恭义、徐升桥等桥梁和隧道领域18位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川藏线铁路建设,深入分析了川藏铁路桥梁建设面临的困难,探讨了问题的解决措施。从高烈度地震区桥梁防灾减灾、极高应力隧道岩爆防控、长大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带技术等多个领域和角作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报告。数百位桥隧工程行业专家领导参加了本次论坛。
一、主论坛
1.何华武院士介绍了川藏铁路面临特殊的工程环境,表现在陡峭的高原地形,剧烈的板块活动、频发的地质灾害、敏感的生态环境、恶劣的气候条款、薄弱的基础设施等。全线隧线比高,为典型的“高原地下铁路”。并提出最大坡度软化、火车驼汽车、站区业态布局与新型城镇开发、自动驾驶等十条重大对策。
2.秦顺全院士以常泰长江大桥这一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城际铁路的公铁两用超大跨度斜拉桥为例,介绍了斜拉桥结构体系、主塔结构、基础结构及恒载非对称力学行为等关键技术研究。
3.川藏铁路公司副总经理赵勇介绍了川藏铁路隧道工程的基本情况,认为川藏铁路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但其地质复杂,地形艰险,环境敏感,运营难度是空前的,呈现出高原、高寒、高温、高地应力、高渗透压和超复杂、超难度的“五高二超”的显著特性,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复杂难度最大的超大型工程。需要采用创新的模式进行规划和建设。
二、桥梁分论坛
1.杜修力(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作了《高烈度地震区桥梁防灾减灾技术》的报告,首先分析了川藏铁路桥梁建设面临着地震频发、无专有规范可依的难题,分享了基于车辆-轨道-桥梁结构系统抗震性能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低损伤高性能摇摆铁路桥梁结构新体系,抗震减灾的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应是基于性能和失效模式控制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最后,杜校长分析了川藏铁路桥梁抗震设计两大关键技术难题。一是较高的抗震设防烈度将导致设计困难,二是河谷地形地震动效应,复杂的地形条件易对桥梁产生次生灾害。
2.蒲黔辉(西南交通大学土木与工程学院院长)作了《复杂自然环境下高速铁路桥上行车安全研究进展》的报告,风雨雪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桥梁结构承受严峻考验。通过对兰新高铁沿线的数据收集分析,建立了高速铁路桥梁-轨道变形映射通用模型,研究了关键参数对轨道附加不平顺的影响机制、高速行车安全影响机理与多水准评价标准,建立了高速铁路沿线风雨雪大数据分析平台。完善高铁气象灾害监测安全预测预警体系,保障复杂气象环境中高速铁路桥上行车安全,为川藏铁路提供技术支撑。
3.刘加平(东南大学教授)作《混凝土耐久性提升关键技术》的报告,通过对抗裂与耐久性设计的分析,提出从抑制混凝土收缩、提升抗冻性、抗硫酸盐侵蚀和抑制炭化钢筋锈蚀下手,从根本上解决收缩开裂难题。分享了研究成果,创新提出材料与环境交互作用机制,其中水化度是关键因素。基于此,提出了川藏沿线混凝土耐久性设计新方法,提出与设计使用寿命对应的性能指标。
4.聂锐华(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作《变化环境下山前河流桥梁整体冲刷研究》,分析了地震是影响流域流通量与河床演变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强震引发次生灾害,对汶川地震震后河流冲刷下切的概况做了详细分析,并提出目前桥梁冲刷研究一般未考虑河道整体冲刷,亟待进一步研究;河道下切问题影响因素众多,相互影响相互掺杂。
5.徐升桥(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作《高速铁路大跨度钢箱拱桥设计》的报告,通过对南广铁路西江特大桥的设计施工详细分析,分享了设计施工成果,在水下光滑陡峭岩石基础围堰设计与施工、大型混凝土沉井在破碎岩层条件下的下层、临江面施工的止水及深基坑开挖与安全防护技术、大截面钢箱提篮拱拱肋高精度合龙等新技术,为川藏线建设储备了技术力量。
6.葛耀君(同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主席)作了《风工程及其山区桥梁抗风应用》的报告,简略介绍了风工程、抗风设计的发展历史,详细介绍了风工程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山区桥梁抗风设计在平均风速、脉动风速、风向角等方面的特殊性,通过对山区地形模型试验研究结果的详细分析,得出峡谷峰环境与平原风环境差别巨大,川藏线山区桥梁应重视风环境的变化对设计的影响。
7.陈良江(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桥隧咨询部部长)作《川藏铁路桥梁建设面对的挑战与对策》的报告,详细分析了川藏铁路的特殊性,地震烈度高、地质条件差、气候恶劣、运输困难等,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对策。通过对大跨度悬索桥、大跨度拱桥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的分析,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在高烈度地震区和近断层超高强抗震性能研究、高原深切峡谷区千米级悬索桥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拱桥关键技术研究、工程耐久性等方面开展。
8.徐恭义(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作了《两座特大跨度现代悬索桥的设计技术》的报告,详细分享了杨泗港长江大桥及五峰山长江大桥设计建造的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先进成果,超高强镀锌铝钢丝、全焊接加劲肋设计等先进技术经验为大跨度桥梁设计建造提供技术支撑。
9.陈克坚(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作了《铁路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的报告,分析了现状是国内对桥梁减隔震的研究与实验发展较快,但对于高烈度地震区大跨度铁路桥梁减隔震技术的系统研究还几乎处于空白。以藏木雅鲁藏布江钢管混凝土拱桥、南盘江钢筋混凝土拱桥等大跨度桥梁建设为背景,分析大跨度铁路桥梁的抗震性能,最终提出减隔震技术措施,为规范的制定提供支撑。
三、隧道分论坛
1.冯夏庭(东北大学副校长)作了题为《极高应力隧道岩爆防控理论与技术》的学术报告,介绍了高地应力条件下隧道施工岩爆的发生过程,结合多年研究成果从隧道布置优化、开挖过程优化、应力释放措施优化、支护体系优化四个方面阐述了岩爆的控制措施。
2.何川(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针对长大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带的技术对策问题,在介绍活动断裂带特征的基础上,对比了国内外隧道工程穿越活动断裂带的典型案例,分享了其所在的科研团队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川藏铁路隧道工程给出了自己的技术思考。
3.谭忠盛(北京交通大学)结合成兰铁路隧道工程大变形控制的成功实践,介绍了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
4.李国良(中铁一院副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结合多年的工程设计经验,根据乌鞘岭隧道、兰渝线等科研成果作了《挤压性围岩隧道变形潜势判定及治理技术》的学术报告。
5.王杜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总工程师)介绍了TBM选型的5个典型应用案例,针对川藏铁路隧道工程所面临特殊地质条件,介绍了该公司内部开展的研究内容,分享了川藏隧道TBM技术方案。
6.王明年(西南交通大学土木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介绍了川藏铁路隧道的五大特点和防灾疏散存在的七大主要难题,给出了川藏铁路隧道防灾救援疏散设计原则和模式,分享了川藏铁路隧道人员疏散于火灾排烟关系的研究内容。
7.程永亮(铁建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从隧道施工装备智能化特征、川藏铁路隧道施工装备研究两个方面作了《川藏铁路隧道智能化施工装备技术》的主题报告。
8.罗朝廷(中铁科研院首席专家)介绍了隧道结构耐久性病害的技术背景,提出了“建立高性能隧道初期支护体系”的耐久性解决方案,分享了喷层防排水技术、高性能喷射混凝土技术、构造措施与结构优化三种耐久性处理关键技术,并将其引申到川藏铁路隧道工程中。
9.陶伟明(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结合自身多年的工程设计经验,介绍了高地温(热水)隧道的危害和控制标准,从具体工程案例出发讲述了隧道高低温(热水)热害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