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范院士做了题为“石墨烯:前途无量还是昙花一现?”的报告。他从媒体比较关注的石墨烯前途问题展开报告,由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参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国家石墨烯研究院说起,介绍了石墨烯这一二维蜂窝状碳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历程。
在对比分析我国与西方国家石墨烯研究现状后,指出石墨烯有三个发展前途,第一是碳纤维,第二是塑料,第三是硅芯片。他提出石墨烯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必然是从低端到高端、从作坊式到集约式。希望石墨烯自己开拓新领域,而不是代替和推翻已有的产业,这也将是石墨烯的最高境界。
刘忠范院士针对石墨烯轻薄坚韧、导电导热、化学稳定超高比表面积等特点详细介绍了其在手机、体温计、网球拍、涂料等方面的应用实例,阐述了在电子信息、能源工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国防工业和功能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刘院士强调,石墨烯的研究既要注重在各种领域的应用,更应认真研究经济有效的制备方法。石墨烯根据其性质不同有多种制备方法,最常见的是化学剥离技术和气相沉积技术,北京大学石墨烯研究团队在制备和应用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刘院士特别介绍了未来石墨烯杀手锏级应用——超级石墨烯玻璃。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杨超教授做了题为“机遇与坚持——绿色化工创新创业体会”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建设现状和发展历程,并对自己是如何走上化工专业的经历进行了简要分享。
杨超教授从化工的概念出发,指出化工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化纤面料的衣服、电动汽车电池、药品等等,都需要化工知识。化工是以化学为基础。针对近年来社会比较关心的工业污染问题,杨教授提出了绿色化工的理念,并列举了二氧化碳捕集、秸秆发酵等代表案例。
多相反应器的研究是化工产业的工艺核心,是从实验室到工厂的中心环节,化学工程师的工作目标就是解决工程放大的问题,降低反应收率,减少污染和废物。杨教授谈了自己对于科学研究工作的认识,希望青年科研工作者应当独立工作,既要注重论文、专利这些国内外认可的学术成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追求学术卓越,又要在相关领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实现科技创新。他还特别提到,广大学生和科研工作者应当主动投身于创新创业的事业中来,用自己的力量实现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变,拓展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领域,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北京大学工学院侯仰龙教授做了题为“磁性材料与我们”的报告。侯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磁性材料在我国的使用实例——上海磁悬浮列车。并指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磁性材料,如永磁体、指南针、信鸽识路、磁盘存储等都是磁性材料典型的应用。
侯仰龙教授引经据典,向观众介绍了磁性材料在数千年前已经有相关的文献记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1967年稀土永磁时代的到来,更使得磁性材料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侯教授解释了磁性材料的来源,将其分为抗磁性、顺磁性、铁磁性、反铁磁性、亚铁磁性等不同种类。现在使用的磁性材料主要从1976年开始发展,材料BH值越大的话,就能用越小的体积做出符合需求的材料,这就是研究者希望发展的高性能磁铁的主要指标。侯教授提到,在手机、生物医学肿瘤治疗中都有磁性材料的身影,磁性材料无所不能,无处不在。
本次报告会结束后,在场的学生们纷纷表示,经过三位专家的介绍,对石墨烯、绿色化工和磁性材料都有了崭新的认识,对遥不可及的高新技术有了新的认识。科学家们身上严谨治学的态度也深深激励了大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望得更远,此次报告将激励广大学子们继续关注未来石墨烯等化工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追寻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质疑、批判的科学精神,积极投身到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