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

刘松玉,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岩土工程学科首席带头人、未来地下空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副理事长等。在岩土工程原位测试、地基处理、环境岩土工程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1)研发了原位孔压静力触探测试系统(CPTU),建立了基于CPTU的工程应用体系,主编了国家首部CPTU技术规范,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针对沿海沿江地区的软弱地基处理重大技术难题,发明了排水粉喷桩、双向搅拌桩、钉形搅拌桩复合地基,气压劈裂真空预压和共振法加固地基创新技术,形成了成套施工装备、四项国家级工法和相关规程,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研发了工业废弃物绿色利用和污染场地处理系列技术,应用于高速公路、市政工程和污染场地处理,成果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指导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黄文熙讲座主讲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江苏省中青年首席科学家。发表SCI/EI论文300余篇,获40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

王  刚,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岩土地震工程、土动力学、计算岩土力学研究。提出地震动三维地形放大参数模型,建立“谱能匹配”造波方法,开展基于物理模拟的地震滑坡分析,成果被抗震规范采用。探索砂土液化的宏微观力学机制和本构模型,发展多介质、多尺度、非线性岩土力学计算方法。在主流SCI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获李氏基金会杰出成就奖。

冯世进,同济大学教授。系统测试了垃圾土静动力强度变形和液气渗透特性,建立了考虑降解压缩变形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建立了垃圾体生化降解-骨架变形-液气运移-热量传递多场耦合计算方法,提出了渗滤液回灌和气体收集系统设计方法;揭示了复杂条件下填埋场静动力失稳破坏机制,建立了填埋场安全设计准则,为填埋场科学设计、安全运营、灾害评估提供决策依据。

吴江斌,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承担工程设计5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5项,形成了超高层建筑大直径超长桩与沉降控制技术、深大地下工程抗浮新技术等创新成果。参编著作四部,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规范十余项。为上海中心大厦、国家会展中心等十余项重大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先后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梅国雄,广西大学教授,院长。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围绕建造全过程,系统开展了相关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工作:变形控制支档设计方法与工程应用;地下结构抗浮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桩土共同作用实现方法与工程应用和大型地基固结分析与工程应用。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发明专利20项,国家级工法3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杨仲轩,浙江大学教授。围绕砂土各向异性力学特性、本构模拟及工程应用,长期致力于岩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揭示了砂土各向异性静动力学特性及影响机制,实现了组构各向异性砂土本构模拟,测定了桩在砂土中打入引起的剪切带、颗粒破碎及应力场分布特性,形成了打入桩承载力计算理论及设计方法,极大提高了打入桩承载力计算值的精度和可靠性。
 

铁道科学技术奖

陆   阳,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近十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十余项。参与了高速动车组设计、研发和试验验证,其中,2008年《高速列车成套技术与装备》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2009年《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2012年《京沪高速铁路综合试验研究》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
张千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该同志长期从事铁路路基和岩土工程技术研究,在基床结构设计理论、桩网结构设计计算、路基防冻胀技术、填料及软质岩膨胀机理及评价技术、路基状态检测评估与加固技术、路基沉降与上拱整治技术等方面发展和完善了相关理论体系和方法,解决了铁路建设和运营维护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为铁道工程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刘兰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环保所副总工 研究员。该同志一直奋斗在铁路科研生产第一线,在高原铁路施工期环保技术以及高速铁路噪声源识别、噪声源特性、影响预测及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为我国绿色铁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当选首届中国铁路总公司“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带头人;先后获“铁道环保奖”等中国铁道学会科技奖3项。

刘金朝,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基础所副总工 主任研究员。该同志开拓了利用高频轴箱加速度评判轨道短波状态的研究方向,国际上首次提出诊断接头不良、钢轨波磨等短波病害的方法和指标,即轨道冲击指数和波磨指数,同时提出了一套完整轨道几何检异常值诊断和滤波、微小变化自动识别方法。研究成果成功用于每3个月完成对全路高铁主要干线短波不平顺检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健康状态检测评估技术”的核心成员。

晏启祥,西南交通大学地下工程系主任、教授。该同志发展并创新了隧道装配式衬砌结构静力学精细化分析方法、隧道结构动力学分析方法、隧道工程耦合分析理论与技术。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授权国家专利37项(发明17项)。发表论文160篇, SC、IEI论文70篇。

麦瑞坤,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教授 。该同志长期从事铁路非接触牵引供电技术研究,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弓网系统的滑动受流问题。针对轨道交通的高速移动性、负荷冲击性,凝练了非接触供电技术应用在轨道交通应用中的基础问题,提出了功率提升、效率优化、供电平稳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理论体系,构建了150千瓦大功率有轨电车非接触牵引供电系统,为新型供电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杨长卫,西南交通大学主任、副研究员。该同志提出了岩土地震工程三维时空分析理论,研发了集评估、防护、监测及预警为一体的高烈度区铁路边坡灾害安全防治技术,协助完成了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研究成果在我国多条高铁线路的建设和运营维护中得到推广应用,有力的实现了科技保安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刘  军,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 教授。 在铁路客票系统、客运营销及信息化的理论创新和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旅客运输市场动态监测技术、成网条件下轨道交通运输组织关键技术和中速磁浮运输组织一体化理论,相关技术已成功在铁总、北京、广州地铁推广应用,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已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培养轨道交通行业高水平专业人才40余名。

李开成,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中心主任 、研究员。该同志组织制定高铁CTCS-3级列控系统功能需求规范等十多项标准规范,成为我国高速铁路列控系统的研发、测试、运用维护的依据;组织构建高铁列控系统第三方测试认证实验室,完成高铁CTCS-3级列控系统所有型号设备的功能测试和互联互通测试,及其与新型动车组的适应性测试,为保障高速列车在高铁网络的安全、跨线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任尊松,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该同志是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轨道交通装备结构可靠性创新团队"负责人。长期致力于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结构强度及可靠性研究。创建了轮轨多点接触和轮岔动态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建立了风载/高速动车组组成模式轮轨安全性研究方法等。研究成果应用于多种高速动车组/机车车辆运用安全性研究、结构可靠性评估和载荷特征获取等,是我国高铁发展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

宫全美,同济大学教授。该同志长期从事铁道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主研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铁道部重点科研课题以及重大工程项目30余项,获得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近10项,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编著专业书籍一部,主编及参编教材、技术规程等4部,发表SCI、EI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何旭辉,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教授。该同志长期致力于桥梁抗风与行车安全研究,提出了静止/移动列车-桥梁系统气动特性识别方法;建立了非平稳风-车-桥系统理论分析与评估方法;提出了高铁车-桥系统多目标协同抗风设计方法。研究成果发展和完善了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与评估理论,提升了车-桥系统动力响应预测精度,为强风区高铁桥梁动力设计与行车安全保障奠定关键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陈家乐,中铁科工集团中铁工程机械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该同志主要从事施工装备研发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了二十多项大型科研项目,主持“900吨隧道内外通用架桥机”、“小曲线山岭隧道箱梁运架一体机”、“城际铁路组合梁型箱梁架桥机”等多个项目并获得过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奖项十多项,取得发明专利授权7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2项,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程海涛,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时代新材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该同志长期从事轨道交通领域的减振降噪研究,制定铁道客车模态试验研究及评定规范,为轨道客车及动车组车体振动评价和结构设计提供了设计准则;完成货物列车脱轨机理研究攻克高速动车组高速平稳运行和减振降噪技术要求,开发系列橡胶弹性悬挂部件,广泛运用于标准动车组、CRH系列高速动车组、和谐号系列机车等,并远销欧美,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功打破欧洲橡胶公司的技术垄断,使中国的橡胶弹性元件技术成功的跻身于世界前列,每年创造超过30亿元的经济效益。

陈广泰,中车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技术中心主任、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该同志一直从事铁道行业变流技术研究及其换热产品研发工作。在动车组和电力机车变流器和功率模块及其换热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部分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搭建了技术创新平台,多项新产品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铁道学会特等奖等9项科技奖,发表论文15篇,获国家专利12项。

吴  刚 ,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齿轮传动事业部技术副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机车车辆传动系统的齿轮设计及工艺研究,主持中车戚墅堰所齿轮传动事业部的技术工作,解决了多个项目中的技术难点问题,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开展。参与“高铁列车用高可靠齿轮传动系统”、“CRH3型系列动车组自主化齿轮箱”、 “CRH380A动车组齿轮箱驱动装置研制”、“风电齿轮箱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铁道科技一等奖、中车科学技术三等奖。被评为中车资深技术专家,2018年获常州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等。

高红兵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该同志在科学研究岗位主要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方向的科研及咨询工作,在隧道工程病害整治措施、整治材料研发及监测检测技术方面有深入研究。近10年间,主持或参加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中铁股份公司、四川省交通厅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科研成果,获四川省、中国公路学会、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等科技进步奖18项,参编四川省规范1部,参编著作1部,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5篇。

米维军,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黄土与地基基础研究所所长、 高级工程师 。从事铁路特殊土地基加固处理与维养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已应用到青藏铁路、郑西高铁、宝兰客专、银西高铁等重大铁路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主持和主要参加科研课题26项、技术开发项目9项,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青年奖、各类科技奖10项、荣誉奖8项,关键技术获得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发表学术论文31篇。

陈光武,兰州交通大学所长、 教授 。该同志长期从事铁路信号领域的科研工作,首次解决了车站信号控制执行层全电子化难题,首次研制成功了车站信号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用于战时抢建、灾后抢险保通的铁路信号应急联锁系统等系列成套装备。掌握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系列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铁路信号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冯青松,华东交通大学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与安全协同创新副主任、 教授 。长期从事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轨道结构服役性能研究,在轨道动力学理论模型,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噪声预测与控制,轨道结构安全服役保障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工程及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维修养护工程中,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铁道科技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


铁道工程师奖

赵会东,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该同志长期从事桥梁的设计、咨询审查和科研工作。主持了二十余条长大干线的桥梁咨询审查,节约了约百亿工程投资。主持了多座复杂桥梁的设计,首创的组合桁梁等多项技术在铁路建设中推广应用。主持了7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和1项国家标准的编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刘永俊,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该同志编制出版了《工程量清单计价指南》、《轨道工程预算定额》、《机具台班费用定额》等铁路工程造价标准,完成了《国外造价管理研究》等多项研究,为我国铁路建设投资管理工作做出较大贡献。他还是铁路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带头人,研发成果专业权威,广泛应用于国内各铁路建设项目,显著提高了造价文件质量和工作效率。

黎  庶, 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工程三部副部长 、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技术能力突出、管理经验丰富。独著论文十余篇,合著专著3本(套),取得了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各1项,中国铁道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因表现突出,先后获得铁路总公司“建功立业先进个人”、工管中心“先进个人”、中铁建总“新长征突击手”、“优秀项目总工”等荣誉。

韩晓强 ,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副部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铁路桥梁设计、施工技术攻关工作,主持和参加了青藏铁路等二十余铁路项目勘察与设计,负责铁路重点桥梁施工图审查和施工方案的优化工作,主持上百座复杂桥梁施工技术方案研究,取得了突出贡献。发表文章7篇;获2015年火车头奖章;获省部级铁道科技二等奖一项,中铁建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优秀设计二等奖一项。

李  赟 ,中国铁路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铁信弘远(北京)软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网络平台技术室主任 工程师 。作为铁路综合信息网网络设计、建设、运维的主要技术骨干和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包含12306在内的多项大型信息系统设计建设,以及网络相关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的制定,解决了春运售票高峰网络大流量冲击、双中心双活等技术难题。

李  政 ,京沈铁路客运专线京冀有限公司副指挥长 、高级工程师 国家一级建造师。先后在张集、京雄等多条铁路建设中做了大量技术、研发工作。获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QC)三等奖,呼铁局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一、二、三奖各1项,优秀奖2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正在主持或参与铁路总公司智能京雄关键技术4项科研项目和3项建设标准研究。获得呼铁局优秀青年等荣誉。

王先龙 ,云桂铁路广西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长 、高级工程师 。先后在郑西、南广及云桂铁路作了大量技术管理工作。负责完成旭普林无砟轨道技术引进,参与完成湿陷性黄土、岩溶、大跨度桥梁建设关键技术等课题,较好解决了工程难题。获得铁道学会科技二等奖2项,机械工业协会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1项,取得3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论文8篇,荣获铁路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火车头奖章等荣誉。

李永生,渝万铁路有限责任公司隧道专业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参与了圆梁山、乌鞘岭、关角和天坪等隧道建设工作,主持或参与多个科研课题,发表论文11篇,取得了省部级工法2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技二等奖1项、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一等奖1项、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二等奖1项,为隧道施工技术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张   桥 ,渝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 。长期从事高速铁路工程技术和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郑万铁路岩溶隧道突水机理和防治措施研究》,主研省部级科研项目《渝万铁路隧道工程建设安全保障与风险控制技术研究》、《渝万绿色高速铁路建设技术》、《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轨枕智能生产线技术提升及应用示范》。出版专著《西南山区高速铁路建设项目安全保障与风险控制技术》,获软件著作权1项。

陈   强, 蒙西华中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从事铁路桥梁科研及产品开发及建设管理工作,先后在京沪、宜万等铁路建设中做了大量技术、研发工作。组织、主持开展科研、生产课题总计26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共获得中国铁道学会、北京市等各类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计12 项,铁道部优质工程 1 项,中国中铁杯优质工程 1 项,宜万铁路建设科技标兵称号 1 项,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年会等优秀论文 2 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2 项。

刘   伟 ,蒙西华中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副主任 、高级工程师。 参加多条重大铁路项目建设,在隧道技术和建设管理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参与宜万铁路和蒙华铁路多项重要创新的研究,主持起草了项目建设管理主要管理制度并在现场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多次获评原铁道部宜万指挥部、蒙华公司先进个人,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独著论文2篇,合著论文1篇,参编专著2本。

王广宏, 兰新铁路甘青有限公司工程部副部长 、高级工程师。 参与了兰渝铁路全阶段的建设工作,主要负责全线桥梁、隧道等站前工程的专业技术管理,期间在《隧道建设》等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专业技术论文10篇,并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其中的“第三系富水弱胶结粉细砂岩隧道修建技术及应用”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次被公司评为先进个人,荣获铁道部2012年度火车头奖章。

魏志强 ,拉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桥梁主管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先后在沪昆、拉林等铁路建设作了大量技术管理工作。在沪昆铁路主持超长溶洞桩基施工技术研究,先进经验在全线推广;在拉林铁路主持编写拉林铁路高原环境下48m节段预制胶接拼装梁预制、架设施工规程及验收标准,参与铁总重大科研课题,指导藏木大跨度中承式钢管拱拱桥等关键施工技术和标准研究,取得显著技术和经济效益。

熊   杰 ,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和信息化部副处长 、高级工程师 。在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技术规范研究制订、GSM-R关键技术研究、铁路通信网规划研究,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技委会重大技术事项研究、技术委员会主任技术报告研究准备,高铁防灾系统技术研究及规范编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出显著贡献,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多次获铁道科技奖等奖项。

吴   军, 中国铁路总公司建设管理部副主办、 高级工程师 。组织开展建设管理制度体系研究,制定多个建设管理办法,为形成总公司铁路建设管理制度体系作出突出贡献;推进建设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质量安全管理创新,积极推进标准化管理,推进铁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建立完善铁路建设单位考核和参建单位信用评价制度,为完善铁路建设市场诚信体系、落实各方责任发挥了重要作用。

蔡   云, 中国铁路总公司客运部副主办 、高级工程师。 参与铁路客票系统5.0版研发及全路升级,参与制定客运服务系统方案及全路推广,组织制定20多项客运服务系统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客站设备管理方案并组织系统研发应用,组织完成京沪高铁标准示范线标识系统工程优化,牵头组织京张智能铁路客运相关课题研究并形成工程化方案,组织及参与大量新线提前介入和运营准备工作。

李   杰 ,中国铁路总公司货运部处长、 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货物运输管理工作。组织修订《超规》、《篷规》《货损规》等规章规范,组织中国标准动车组等30余项价格写实。探索物资设备采购等最高限价管理,开发了辅助决策信息系统,推进电子防盗锁试用。先后获得铁道科技奖一等奖3项,省部级刊物发表重要论文3篇,先后提出合理化建议8项,累计创效亿元以上。

张   亮 ,中国铁路总公司调度部 高级工程师。 将大数据分析方法应用到车务安全管理中,提高安全预警水平,并为专业及安全管理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建设并推动车务站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已使其成为串联车务三防最主要的平台,并纳入总公司总体规划;牵头推进STP应用,提升集中区调车作业安全,事故数量逐年下降;主持和参与多项车务专业基本规章制度的编写。

杨   帆 ,中国铁路总公司机辆部协管 、高级工程师 。该同志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其主导和参与的和谐型机车高压电器故障攻关、电力机车防雾闪攻关等科技攻关项目切实解决了影响机车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先后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3项,为中国铁路机车检修及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姜永富, 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电部主管、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铁路通信技术管理、新技术研发、技术标准、规章制订和铁路无线电管理工作。先后主持通用式机车电台、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客货列尾系统等多项铁路专用技术装备研发和GSM-R系列标准制订等工作,组织了大秦线GSM-R系统方案、重载组合列车同步操控通信方案和高铁通信系统和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

静国锋, 中铁一局集团桥梁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该同志从事过斜拉桥、悬索桥、拱桥、转体桥、连续梁桥、预制及架设箱梁及T梁等方面有较丰富的施工经验,对综合性工程具有一线管理经验;同时主持过渝黔夜郎河主跨548米,吊重200t的缆索吊机的设计研发。获得股份公司科技奖3项,其它省部级科技奖6项,主持及参与获得专利23项,省部级工法2项。

褚晓晖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该同志先后参加宝兰二线、兰武二线、武广客专、沪昆客专、紫之隧道等工程项目的建设。一直在施工、科研一线工作,参建工程获得多项质量奖项,多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开发省级工法15部,授权专利16项;积极推进先进技术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获得“火车头奖章”、“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中铁三局专项奖”等荣誉。

孙小猛 ,中铁四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曾任职项目总工、公司桥梁首席员工、公司技术开发中心主任、公司总工程师、局桥梁一级专家,在各类复杂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并取得丰硕成果。作为项目总工主持完成的铁路大跨度钢箱混合梁斜拉桥关键施工技术研究,取得省部级工法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并荣获2016年度鲁班奖及第15届詹天佑奖。

陈海锋 ,中铁隧道局集团一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持《TBM 施工地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地下水封洞库修建关键技术》等多项重大科研课题:在地铁中首次成功应用敞开式 TBM,创造了三项全国掘进新记录;研究的水幕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成果填补国内水封洞库领域多项技术空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著1本,参编国家标准1部,“国家优质工程奖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徐久勇,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机动院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国铁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等领域的车辆设备设计工作,担任过近十个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的项目负责人、二十多个国铁和地铁项目专业设计负责人、设计咨询或强审专业负责人,以及四十多项城轨项目的审查工作。获国家级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获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及优秀咨询成果一等奖8次、二等奖2次。

赵海军,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电气化设计院分公司东北分院分院长兼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该同志一直在工程设计及科学研究一线工作,掌握本专业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能力、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多次解决工程技术难题,先后完成多项工程设计工作及科学研究工作并多次获奖。在架空刚性接触网和接触网雷电防护方面的研究,为建设安全可靠的高速铁路和城市地铁做出了贡献。

郑宗溪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土建二院副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勘察设计及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了20余项国家重点项目的设计工作和10余项科研项目,成绩显著。参加或主持的项目获省部级及以上优秀设计奖25项,其中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银质奖1项,詹天佑工程奖1项;科技进步奖11项;获得省部级工法1项;获授权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

刘永锋,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桥梁设计研究,一直工作在一线,参加了高速铁路标准梁桥、包西铁路黄河桥、北京六环路、跨座式单轨等多项省部级项目设计研究,获专利29项,14项排名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1项及多项省部级设计奖;国家级工法2项;论文14篇。

王元清,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工程管理工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8 项,实用新型专利 12 项;编制行业标准 1 部,地方标准 3 部,在编行业规范 1 部,地方标准 4 项;主持在研重庆 市科委立项课题 2 项;撰写多篇学术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并在 SCI 检索期刊上发表论文 2 篇。获得股份公司青年岗位能手,重庆市青年岗位能手,集团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文明 职工标兵、十佳杰出青年等荣誉。

李   峰,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 。该同志先后参加了渝遂高速公路梨树湾隧道、达成铁路、渝利(涪)铁路、渝万铁路、重庆轨道等工程的施工与技术管理工作,多次得到业主单位的表扬。获得 “火车头”奖章1枚,实用新型专利11项,省级工法2项,三级工法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参建的重庆至利川铁路获得第十五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刘国强, 中铁十九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九局集团成兰铁路工程指挥部副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该同志先后参建了兰渝铁路、云桂铁路、成兰铁路的施工建设,在铁路隧道施工技术、不良地质处理、高精度测量控制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热衷于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的研究,其团队被集团公司授予“刘国强劳模创新工作室”,2017年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王平安, 中铁二十局集团石黔高速施工总承包指挥部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从事桥梁隧道施工和科技攻关工作,参加渝怀、兰新高铁等铁路施工。2011年担任兰新高铁祁连山隧道总工程师,在高原寒区隧道修建技术方面,深入实践和研究,科研成果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铁道学会等奖励,获省部级工法2项,专利16项,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奖1项,出版专著1部,在一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7篇等。

党振峰,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项目常务副经理 、高级工程师 。长期在施工一线从事工程施工、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先后参与或主持了新建敦煌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等多项重点建设项目的施工和管理工作。主持参与了5个科研项目研究,形成了3项工法、2项实用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2项QC成果,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青海省2017年度“江河源”杯优质工程奖。

向   科, 中铁二十四局集团上海铁建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地铁等重点项目建设和技术攻关中,有重要技术创新和发明,解决多个关键技术难题,取得多项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成果。获得中国铁建、铁道学会和省部级等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8项,国家级工法1项,省部级工法2项。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项,上海市建设工程白玉兰奖1项。

戴志仁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一院成都地铁项目部常务副经理/中铁一院城建院土建所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担任成都轨道交通13号线设计总体 、担任成都地铁5号线土建副总体、项目负责人(36区间) 、担任西安地铁八号线3标(13站14区间)项目负责人;主持、参与科研项目7项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与咨询工程师(投资) 获省部级奖励近20项,发表核心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

邹黎勇,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特种装备研究设计院副院长 、工程师。 多次参加和主持国内首台套或世界首台套产品研制,先后参与并完成了国内首台大型混凝土喷射台车研制,国内首台TRD工法链刀式连续墙设备研制,世界首创掘锚同步成套装备护盾式掘锚机研制,国家863项目TBM喷混系统研制,国内首台全电脑凿岩台车研制,推动了国内地下工程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进程。申请专利19项。

吴荣坤,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大连研发中心主任设计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铁路货车设计工作,参与设计了C80/C80B型敞车;主管设计了新西兰50ft集装箱平车和QT1、QT2型驮背运输车,牵头设计了STX1、STX2和STX3型驮背运输车。其中,驮背运输车的研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国内发明专利6项、中车(原北车)科技成果奖2项、2017年度火车头奖章。

谭富星,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试验测试技术研究 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轨道车辆试验研究,主持的“转向架参数和整车模态等试验技术开发”被省工信厅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2014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3/15)和中国北车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3/11),2018年获中国轨道交通技术创新成果奖特等奖(排名5/6);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张欣盟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焊接总体工艺 、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轨道车辆焊接工艺研究和开发工作。近5年主持完成了《TIP TIG焊接新技术开发》、《碳钢中厚板窄间隙单面焊双面成型工艺技术开发》、《不锈钢材料脉冲MAG焊工艺研究》,以及《轨道车辆搅拌摩擦焊技术的应用研究》等1项省部级、3项集团级以及10余项公司级科技项目。

付  莹,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电力电气系统规划设计师、主管、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电力机车总体及电气系统研发工作,中车技术专家。近年来,主持完成多项铁路总公司重大科技项目,为我国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技术研发平台的搭建及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主持完成多项铁总重大项目,成功搭建起了我国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技术研发平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郭  鹞,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副部长、 高级工程师 。先后担任检测列车、CRH380型动车组电气主管;CJ-2动车组系统工程师;时速250/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和货运动车组总体设计师;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项目经理等职务,为动车组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获中国铁道学会科技奖1项、“火车头”奖章1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5篇。

刘韶庆,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国家高速动车组工程中心副主任、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高速列车的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先后承担“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高速列车关键材料及部件可靠性课题子任务,“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更高速度等级动车 组转向架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项目。承担国家重点课题 2 项、工信部项目 1 项、青岛市重大专项课题 1 项、中车重大课 题 4 项,近年来获得发明专利 8 项,软件著作权 2 项,制定企业标准 2 项,发表论文 11 篇(SCI 检索 2 篇)。

李晓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磁浮系统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磁悬浮列车总体设计工作,参与“常导短定子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研制” 项目、“长沙磁浮工程车辆研制”项目等,“常导短定子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研制” 项目获南车科技特等奖(排名6/15);“悬浮控制节点网络的网关控制器及控制系统”获发明专利(2/6),“一种轨道车辆及其导向装置”获实用新型专利。(3/6)

晏才松, 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副主任兼永磁电机研究所所长、 高级工程师 。主管研制国家863计划“永磁高速动车组”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下一代地铁”等重大课题的永磁牵引电机,推动了我国轨道交通技术进步。“永磁高铁牵引系统通过首轮线路试验考核”被两院院士评为“201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8年5月完成30万公里实际运行考核,标志我国掌握了高速动车组永磁牵引电机技术。

张延蕾, 中车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在机车和动车组换热技术研究和产品自主化研发方面业绩突出,主持开发的多项新产品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获铁道学会科技奖2项,中车、北车科技奖5项;在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冷却系统国产化研制及自主研发、制造、试验验证平台建设中贡献突出;获专利授权12项,起草铁道行业标准1项,铁路总公司标准1项。

张    林, 中车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变流技术研发主管、高级工程师 作为“Nect”牵引控制系统核心成员,参加原中国北车国产化牵引控制系统首台电力机车及首台动车组设计及调试;“大功率牵引四象限变流控制平台技术”获中国北车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2/11),“大功率牵引四象限变流控制平台技术”获铁道科技二等奖(排名2/11);获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实用新型2项。

邵立鹏,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该同志长期从事铁路车辆工程装备产品的研发工作,技术过硬,专业水平高,技术全面,近年来取得发明专利十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以上多项,作为负责人和参与人承担过多个公司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并起草铁总公司技术条件标准,推动了城轨工程装备领域的发展。

梅文庆,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研究院基础与平台研发中心主任、 高级工程师。 该同志长期从事牵引传动控制前沿技术研究、关键算法开发及成果产业化工作,攻克高精度确定性时序约束、列车启动区牵引系统电磁噪声抑制等大功率牵引系统因其低开关频率特点所独有的关键技术难题,支撑我国完全自主牵引系统核心技术突破并达到国际领先,成果大批量应用于“复兴号”动车组、“和谐号”干线机车、城轨车辆等。

江  明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持完成无线闭塞中心的引进工作,主持研制了自主知识产权的CTCS-3级列控系统和高速铁路自动驾驶系统全套装备,核心装备通过欧盟互联互通认证,满足我国枢纽众多、站场复杂的路情和高铁“走出去“的需求。参与以京沪高铁为代表的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编制铁道行业标准一项,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十一项。

崔俊锋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信号院副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负责参与多项科技部、铁路总公司、通号公司科研项目,所研制的C3列控车载设备在全路1000余列动车组稳定应用,自主化车载设备在大西和京沈完成现场试验,完成莫喀、匈塞等海外高铁信号方案设计,支撑CTCS列控系统走出去。曾获得铁道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一二等奖、国家专利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火车头奖。

陈  俊 ,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部门经理 、高级工程师 。作为主要人员参与了调车监控系统的开发工作,通过了铁总审查。负责CTCS2-200K车载系统以及城际车载C2+ATO设备开发项目的系统方案设计和开发管理,设备已在珠三角城际莞惠线上开通并载客运营。目前,参与并负责青藏线ITCS车载国产化开发,已完成系统实验室开发以及现场静动态试验。

吴春波 ,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部门经理 、工程师。 长期专注于TDCS/CTC系统的软件研发、系统维护、项目实施等工作。完成了TDCS3.0软件系统的架构设计、研发等工作,是TDCS3.0系统研发与实施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参与负责了TDCS3.0、CTC3.0等新产品的研制及工程标准化工作,主持完成了杭长等多个重大项目的调度集中系统的实施及维护工作。

罗  静 ,通号智慧城市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教授。 负责信息化、人工智能研发应用,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高速铁路海量视频智能管控系统的研制及应用”项目。在总体策划、系统架构设计、通信等核心模块、PTZ控制等关键技术解决有突出贡献,曾获中国交通智能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华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状、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状等,发表论文30余篇。

代  萌,上海铁路通信有限公司技术专家、 高级工程师。 负责CTCS3系统技术攻关项目RBC子系统的接口与集成工作,完成接口设计与子系统测试方案,并主导实施现场集成与测试。负责300T型车载ATP设备国产化工作,实现了产业化技术改造和规模制造。负责城际铁路ATP+ATO产业化工作,实现了ATP与ATO设备硬件的融合设计,完成列车接口的硬件适配和装备方案。

张  勃,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室、 高级工程师。 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及管理优势,规范计量管理体系建设,解决接触网激光测量仪、轨道信号在线测试仪、动车组随车仪表等全路计量器具检定难题,研究并全局使用计量管理信息系统。先后获得国家、总公司、北京局集团公司等各级奖项29项,公开发表论文6篇,主持参与企业标准制修订企业标准18项,参与发行书籍1册。

陈洪亮,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西站站长、党委副书记、 高级工程师。 该同志长期从事铁路运输管理工作,在技术管理岗位工作多年,主持的科技项目连续多年获得局、部级奖项,“铁路接发列车安全预警辅助系统” 等多个项目在全路范围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得全路“铁路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称号,主编及发表多部著作与论文,在安全管理、专业技术、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和改进生产环境方面成绩突出。

王保平, 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太原车辆段段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铁道车辆装备技术科研、管理工作。牵头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2项、集团公司级科技成果和合理化建议18项,其中,“货车故障图像自动识别预警系统”“铁路车辆检修(轮轴)数字化控制及大数据管理系统”分别获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二、三等奖;在《中国铁路》等知名刊物刊发《大秦线重载车辆热轴防范技术创新与实践》等专业文章4篇。

周  吉,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供电处供电检测所所长 、高级工程师。 任现职务期间,牵头研制的两项课题获国家实用性新型技术专利;参与研制的两项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牵头研制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通过四川省科技成果鉴定。获太原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成果获局级一等奖15项、二等奖19项。发表专业论文6篇。

刘仕超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科研所工程师 。长期从事铁路运输生产安全工作,主持或参与科研攻关任务15项,其中“机车防逆电操作保护装置”、“线路除沙、除雪装置”等装备的设计属路内首创,在呼和局集团公司推广应用以来,为企业节支增效做出了突出贡献。研究成果获局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2项,拥有国家专利5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国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篇。

贺成彦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信息技术所科长 、高级工程师 。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铁路总公司和呼铁局多项重大信息系统研发和建设任务。共获得呼铁局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3项、优秀奖27项,合理化意见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曾获呼铁局个人记功一次,多次获呼铁局先进工作者、优秀干部、全路优秀青年工程师等荣誉;列为呼铁局技术拔尖人才。

李晓雁,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计统处高级工程师 。本人在工作领域中围绕集团公司经营发展、安全生产、提质增效等方面深入研究、积极创新,主持开展各类科研课题研究共计8项,其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厅局级二、三等奖4项。同时,先后在各类省部级及厅局级期刊中发表论文3篇,为集团公司运输能力的提升和安全保障做出了自己的积极贡献。

李宝旭, 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调度所主任、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致力于高铁应急指挥和货运组织研究,先后在《中国铁路》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主持编撰《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指挥》系列丛书3部,主持研发TDMS5.0运输调度管理系统、机车运用管理协作平台等应用系统,参加《HXN3B型4400马力交流传动调车内燃机车》科技研发,先后获铁道科技特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

马德东,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工务处科长 、高级工程师。 在工务处高速科任职6年,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强。组织或参与破解多项高寒高铁维护难题,实现了哈大冬夏一张图。精通专业规章和工作方法,在寒区高铁养护维修体系建设、学术研究等方面都处于前沿。主持和参与课题研究18项,其中获奖4项。取得专利3项,发表论文4篇,作为主要编写者出版著作4本,参与制定高铁维修规则。

张旭诚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东机务段副段长兼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机务检修、科技管理工作,牵头创建集团公司首家首席工程师工作站,探索科技攻关与人才培养新型模式。针对新型大功率HXD2B电力机车基础质量不高技术难题,狠抓修程和配件源头质量,强化现场控制和过程控制,在机车故障在线分析处置及控制上上取得较好成果,为全局同类问题解决积累经验。

李传翔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东车辆段段长兼党委副书记、 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客货车检修、运用技术管理工作。认真研究客车检修技术,牵头主持总公司客车作业指导书和专项修对规办法,主持修订上海局《客车运用管理细则》、《客车检修工艺》等文件。组织研发货车质检过程监控等系统,推进车辆配件智能仓储配送、轮轴信息化建设,主持研发铁路货车检修运用VR模拟仿真培训考试系统。

路言杰,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工务处 、高级工程师 。从事高速铁路路基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在高速铁路建设、提前介入及运营管理、高铁路基设备整治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较突出业绩,参与总公司无砟轨道路基病害分类及冒浆整治技术研究、路局高速铁路路基沉降控制及加固技术研究、深厚软土地基高速铁路路基纠偏技术研究等课题8项,发表论文4篇。

李  砾,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电务处高铁信号科科长 、高级工程师 。从事高铁信号设备维护管理以及高铁建设配合工作,在高速铁路建设、标准示范线建设、高铁达速整治以及高铁列控系统维护管理等方面取得突出业绩,发表论文4篇,参编著作1部。获2010年詹天佑专项奖上海局青年奖,被评为2010年度铁路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上海铁路局中青年科技人才、高速铁路建设运营先进个人等。

万志刚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机务处副科长 、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高速列车的研发和创新平台建设,先后承担“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高速列车关键材料及部件可靠性课题子任务,“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更高速度等级动车 组转向架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项目。承担国家重点课题 2 项、工信部项目 1 项、青岛市重大专项课题 1 项、中车重大课 题 4 项,近年来获得发明专利 8 项,软件著作权 2 项,制定企业标准 2 项,发表论文 11 篇(SCI 检索 2 篇)。

李振业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车辆处副处长、 高级工程师 。该同志围绕动车组检修运用开展了专业管理研究,形成动车专业管理体系,开展课题攻关,解决现场多项实际问题,公开发表论文两篇,获路局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主持研制“铁路检修工具智能化管控系统”科技成果,多次被评为青年科技拔尖人才、路局专业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先进个人、总公司“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拔尖人才。

赵忠生, 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该同志围绕铁路运输规划与管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主张规划先行并组织铁路规划的编制,主持了多项铁路局重大建设项目及科研计划课题项目,在铁路规划与管理中创造性地运用统筹学等科学的方法。开展了多项学术研究与课题攻关,为设计或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并在省部级期刊公开发表多篇论文。

李万臣,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处处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00年以来在多个站段主管技术管理、组织技术攻关、更新技术装备等工作,2012年至2015年相继组织管内多条高铁联调联试和运行试验,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组织进行了总公司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重载综合试验,2014年至2017年,完成了总公司多个重点课题评审项目。

范国璐,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车辆处工程师。 该同志一直从事铁道车辆设备技术和职工教育工作,组织并参与技术攻关、研发新设备;组织并参与职工培训教材编写;针对车辆专用设备检修维护管理实际,制定了动车组、客车、货车检修专用设备检修维护管理的有效技术规章。2018年8月,被郑州局集团公司评为2017年度“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拔尖人才。

赵红涛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信息技术所软件开发部副主任 高级工程师。 主持路局电子公文系统、路局邮件、人力资源系统建设;主持研发了郑州铁路局干部履职考核评价系统、郑铁“数字地图”地理信息平台、郑铁云“融媒体”系统、“路局网站”、 “路局招聘网站”、“星级职工”、“作业门导航”、“一体化考核”等系统,参与路局“数字工务”、路局数据中心建设,2017年度专业拔尖人才。

寇东华, 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高铁工务段段长、 高级工程师 。长期致力于高速铁路维护,主持和参与的课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获发明专利2项,出版著作2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多项高铁线路检测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作为中国铁路总公司、武汉局专业带头人,带领团队系统梳理完善高速铁路线路维护技术,并参与多项技术标准制定,为高铁线路维护技术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  江, 金鹰重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工程机械研究所室主任、 高级工程师 。主持和参与的多项产品均成为国内行业中运用最广泛、作业效率最高的车辆,为铁道装备更新,提高运输速度做出了卓越贡献。完成20多种新产品研发,多项为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获省、市及铁道学会科技进步奖,持有3项发明专利和24项实用新型专利,参与起草了TB/T 2187-2014《起重轨道车》等3项行业标准。

李  浩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管理处副处长 、高级工程师。 该同志长期在铁路工程建设领域工作,先后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6篇,被EI收录2篇。被推荐为铁路建设工程评标专家库和广东省综合评标专家库及广州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库成员,2018年被选拔为广州局集团公司杰出人才“211工程”带头专家(工程建设领域)。

史永乐,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信息技术所高级工程师。该同志立完成总公司多个信息系统在集团公司的推广实施、运行维护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所参与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并获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软件著作权证书。2013年被集团公司选拔为“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018年被集团公司选拔为“杰出人才211工程专业拔尖人才”。

覃   磊, 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信息技术所工程师 。长期从事作在铁路运输信息化建设工作,多年来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共完成了“客流密度监控系统”、“机车调度综合管理系统”、“货运营销决策支持系统”等局级科研项目16项,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3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9项,广西计算机成果奖2项,发表论文1篇。

林   刚 ,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电务处副处长 、高级工程师。 该同志是集团公司通信专业带头人,熟悉理论,技术过硬。擅长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基层站段围绕专业难题开展科技创新,多次获得中国铁道学会、集团公司、省科技厅科技进步奖;聚焦专业前沿技术发展,研究专业发展脉络,所著论文多次在国内著名期刊发表;组织制定了多项企业作业标准,为集团公司通信专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王立川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新线开通与联调联试办公室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隧道专业学术成就显著,著书并国内、外发表颇具影响力的论文,破解技术难题,获专利若干。长期从事于隧道施工组织方案,精于病害与缺陷的分析、整治, 主导的成都局管内诸多隧道质量缺陷和病害整治方案,实施后效果明显.主导的铁路瓦斯和高瓦斯隧道通风主导型施工组织模式,在铁路建设行业具有开创性,取得明显的效率和效益.

张   刚,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所副主任 、高级工程师 。从事铁路科研工作,主持“旅客列车综合信息平台”、 “牵引供电设备温度红外视频智能监测系统”、“枢纽站隔离开关无线控制及视频确认系统”等局级科研课题7项,均通过西安局组织的技术评审,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西安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4篇,取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

张国学,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供电段技术科科长、工程师。 该同志在带领团队做好安全生产及安全管理的同时,狠抓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在技术革新和创造方面,带领技术人员组建攻关创新团队4个,攻克技术难题25项,在国内期刊发表理论文章6篇,组织技术骨干撰写发表理论文章60余篇,切实解决供电行业内存在安全问题,多项成果获得甘肃省、集团公司、总公司的肯定和表彰。

赵  亮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信息化部(信息技术所)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先后主持研发了职工在线教育考试系统、95306区域板块、IT服务管理平台、基于货票的大数据营业收入分析系统等多个项目,为调度指挥精准化、教育培训网络化、经营管理科学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了“软件工程工程硕士”、“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等多项高技术含量认证证书。

刘  伟, 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供电检测所副所长、工程师。长期从事牵引供电检测监测技术管理工作,为规范牵引供电检测监测技术管理,保障行车供电安全可靠做出了突出贡献,主持《车载地面磁枕强度自动检测装置》《研究感应电,预防感应电在V形天窗作业中的危害》。分别获2015年局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牵引供电绝缘部件大面积污闪的研究与治理》获2013年局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7年获路局“专业技术带头人”称号,2017年获总公司专业拔人才。申请国家专利1项。

韩春刚, 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车辆段副段长 、高级工程师 。参与总公司适应兰新客运专线使用耐高寒抗风沙动车组的新造设计、评审工作;编制路局动车组管理运用规则规范、技术标准工作;牵头组织耐高寒抗风沙动车组技术攻关改造工作;编写路局动车组机械师培训教材、动车组典型故障汇编,固化动车组季节性检修工作。撰写了多篇动车组相关论文。2017年获总公司专业拔尖人才。

北京青年科技奖

李   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兼生殖医学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 年治愈近千不孕家庭,搭建女性生育力和生殖内分泌紊乱深入演技的疾病随访库和监控示范基地网络,阐明影响胚胎种植的关键基因和生殖内分泌紊乱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的新分子途径,明晰胚胎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对话机制和生殖内分泌紊乱对卵母细胞到早期胚胎发育阶段的分子调控机制。使部分疑难不孕患者诊疗成功率提高3倍。

魏   运,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工作室主任/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与安全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地铁网络化运营组织和智慧化研究,主持完成了地铁网络化客流智慧监测、预警及管控系列关键技术,针对地铁复杂场景,形成从高密度、强交织、高干扰下的行人感知技术和理论、基于客流-车流耦合的状态预测与优化算法,到智慧化感知设备与管控平台等全系统提出了解决方案,关键技术获省部级奖6项,行业标准2部,为未来地铁管理提供一套新模式。

王劲涛, 清华大学副教授 。研究无线宽带传输领域,通过框架重构、多域协同和多维映射等方法,优化高谱效时域同步块传输信号结构及扩展多维信号星座设计,实现高效可靠通信,为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强制性国家标准(DTMB)及ITU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和产业化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成功研制DTMB系统收发专用芯片,DTMB已在14个国家和地区规模应用,获得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卢   洁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主要从事多模态神经影像学研究,主要成果:发现脑功能连接个体差异具有脑网络依赖性,为脑疾病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利用“脑梗死”疾病模型,发现解剖神经回路是功能连接结构基础,证实功能连接具有生物学意义;运用多模态脑功能成像技术,对脑疾病进行早期诊断。获国家科技部万人计划、国自然优青等,代表作发表Neuron, Neuroimage 等国际期刊。

侯妙乐,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精细重建与健康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教授。 一直聚焦文物数字化修复领域,解决了文物数字化修复所面临的关键难题,形成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文物数字化修复系统。发表文章近80篇,SCI/EI检索20篇,连续两年在Journal of Culture Heritage发表论文。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以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为代表的60 余项国内外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直接经济效益2.7亿元。获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其中2项为第一完成人),为我国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刘克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事处副处长、 教授 。近年来主要在微纳米多尺度结构的仿生构筑与浸润性调控方向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受生物启发,仿生构筑了系列具有微纳米多尺度结构的复合材料,实现了液体可控输运特性,并开展了材料在油水分离、集水、微液滴输运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获得了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内的多项人才计划和奖励。

陆新征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防灾减灾研究所所长、 教授 。在工程结构多尺度灾变演化模型、超高层抗震设计和防连续倒塌理论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成果被美国混凝土学会规程、国标、行标和美国NSF重大项目多灾害模拟平台等采纳。在北京中国尊超高层等标志性工程设计、雄安新区等重要城区防灾规划、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震后应急评估等“发挥了关键作用”。参与汶川、玉树、芦山等重大地震灾害应急救灾。

王   玮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教授。 主要从事油气储运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开展油气管道输送流动安全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合作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

陈   征 ,北京交通大学讲师。 作为中央电视台《加油!向未来》,《正大综艺之脑洞大开》,《解码科技史》,《是真的吗?》;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之“这一题我会”等国内多档科普节目和科学实验舞台剧《能量密室》的科学实验总负责人、科学策划及顾问, “精彩科学百校行”全国实验展演巡回活动发起人,陈征在科学传播领域的开创性探索,受益人群超过千万。

王志鹏 ,北京航空航天大 讲师。 围绕北斗导航的完好性问题,开展了实时监测、事后评估和事前预测三方面研究,发明了全过程完好性监测,性能判定评估、综合预测等技术,成果应用于中国高精度位置网研制和北斗国产民机首飞等任务,支撑重点营运车辆的精细化监管、机场精密起降引导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3)、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排名第2和5)。

崔玲丽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该同志是北京市长城学者。近年来主要开展机械动力学故障机理与信息表征方法性研究,主要创新工作在于:揭示了损伤性故障动态演化机理和多故障耦合模式,建立了基于行为和信息双特征耦合分析方法,提出了自适应稀疏表征复合故障和定量诊断新技术,实现了故障定性诊断到定量诊断的突破,为保障机械装备安全可靠服役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取得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朱   伟 ,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员 。将风险评估方法应用于特大城市社区、人群密集场所和燃气、供热、地下管线等重点领域,编写了大型活动安全管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多项,设计研发了城市运行风险监测与评估整体技术方案,为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历次重大活动期间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了科技支撑,为我国突发事件风险评估长效机制的形成提供了坚实基础。

杨   超, 北京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大规模科学计算等方向的研究,在超大规模可扩展并行算法和国产高性能软件方面取得若干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其中,主持完成的“千万核可扩展非静力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于2016年获世界高性能计算应用最高奖——“戈登•贝尔”奖(ACM Gordon Bell Prize),为我国实现了在这一奖项29年历史上零的突破。

袁   芃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特需医疗部副主任、 主任医师。该同志致力于乳腺癌耐药机制、发掘疗效预测标志物等研究。针对晚期乳腺癌治疗耐药的问题,发现了多个基因分别与铂类药物、蒽环联合紫杉类药物与乳腺癌疗效以及预后的相关性,在解决晚期乳腺癌耐药、发掘疗效预测标记物、优化精准诊疗模式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于   莹, 北京农信互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 高级工程师 创新产品:“猪联网”,突破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关键技术,促进我国生猪产业在生产、交易、物流、金融等领域整体产业效率的提升,开创了智慧养猪新模式,重建我国养殖新业态(公司+平台+农户),提升产业效益,保障食品安全、促进供给侧改革,创新政、产、学相互促进,合作共赢。

木材科学技术奖

王汉坤 ,国际竹藤中心副研究员 。研究了不同竹材单元制备纳米纤维素的性质和能耗差异,在低能耗制备纳米纤维素溶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将自主研发的定向冷冻技术与液相疏水改性技术结合,制备出了力学各向异性、高压缩回弹性、可重复利用的纳米纤维素油水分离材料,为竹材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对开发新一代高效低廉的生物基吸油材料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搭建的定向冷冻和液相疏水改性新技术体系对其他气凝胶材料体系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林兰英 ,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副研究员。 突破传统研究方法,通过解析木材细胞壁结构对材料性能的响应机制,建立木材多尺度分级结构参数与木材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对研究木材力学性质以及木材破坏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率先将微波技术引入到木材功能化领域,开展了大功率隧道式微波开启细胞通道的机理与可控技术研究,实现了木材微波处理的精准可控化,该研究应用于木材功能化过程,将提升木材在地板及家具等实木利用领域的附加值,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木材科技教育奖学金

任丹静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木基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16级硕士三班 。学习成绩优异,全部课程加权平均成绩为84.8分。在读期间发表论文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第二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累计影响因子15.096,并两次在会议上做口头报告,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作为林苑舞蹈团的骨干成员,多次参加林科院组织的文艺演出。同时积极参与公益及社会实践活动。

何   拓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木材科学与技术,2016级博士一班 学习成绩优异;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口头报告和学术墙报;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林科院院所基金等;在读期间,已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4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曾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林产品实验室开展博士论文研究工作和中国林科院木材所“梦天奖学金”,IAWA中国分会学术研讨会研究生最佳报告奖。

曹旖旎, 中国林科院, 生态工程与技术,2017级博士研究生。 该生品行端正,连续两届任亚林所研究生党支部副书记,曾在中国林科院和南京分部支部任职,组织开展了主题党日活动、十九大知识竞赛等各种活动,荣获“中国林科院优秀学生干部”、“亚林所积极分子”称号并多次获“亚林所研究生奖学金”。博士课程加权成绩91.33分,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论文3篇(2篇JCR分区二区, 1篇三区,累计 IF=11.516);中文核心2篇。

李   珠 ,林科院木材所 ,木材科学与工程,2016级硕士三班 。积极参加院里及社会公益活动;任班级党支书;在业务学习上,顺利完成了硕士期间课程,成绩优秀,连续三年获得了学业一等奖学金。在开展论文工作期间,认真完成导师交给的各项科研任务;自觉培养自己查阅文献、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已发表学术和会议论文5篇。

梁   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生物质能源与材料,2016级硕士二班 。硕士期间注重外语成绩的学习,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得到系统提高,同时一次性顺利通过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论文考试。还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多次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此外还获得了“2017年度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第七届梁希优秀学子奖”和“2017年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

翟兆兰, 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 2016级 。在学习科研方面,态度端正,踏实肯干,成绩优异,开题为优秀,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Carbon;Chemistry A European Journa;Soft Matter等知名国内外期刊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论文5篇,1区论文2篇,2区论文3篇,封面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

谈   静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森林培育,2016级博士二班 。学习成绩优秀,名列前茅,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林科院一等学业奖学金。科研上,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发表的科研成果已有两篇被SCI收录(累计影响因子超过5),两篇被CSCD(C库)收录。爱好广泛,多次参与校内文艺演出。

陈礼生, 国际竹藤中心,木材科学与技术,2016级博士一班 。读博士期间,担任国际竹藤中心2016级博士班班长和国际竹藤中心第七党支部副书记这两职务,在思想上,本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学习并宣传党的指导方针和理论知识;在科研学习上,努力钻研,发表了学术论文4篇,在日常生活上,积极组织和参加集体活动,并获得了多个奖项。

工程教育学生奖

陈   潜 ,中共预备党员 ,西南交通大学, 茅以升学院(土木类),2015-01班 。该生学习勤奋刻苦,该学年综合加分绩点专业第一(茅院)。在大学期间多次获得特等、一等综合奖学金及校级三好学生称号等。积极参与各项竞赛与科研项目锻炼科研能力,在国家级、省级、校级竞赛中均有斩获。生活上,与同学老师相处融洽,并担任18级土木班驻班党员。

谢树铭, 共青团员, 同济大学 ,土木工程,2016级8班。 该生学习认真刻苦、踏实勤奋,成绩名列前茅,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积极参与科研创新,与小组成员的创新项目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该生还积极服务集体,奉献社会,加入了美国混凝土协会同济学生分会,组织举办了第一届混凝土结构竞赛;还加入了学院的志愿中队并帮助辅导了两位残疾小朋友。

卢   毅 ,中共党员 ,东南大学, 土木工程专业,丁大钧班。 该生专业绩点排名2/189,曾获香港国际BIM大奖赛高校最佳应用大奖,国家级奖项三次,省级奖项三次。连续两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曾担任年级团总支副书记,学生会部长,院学习中心主任,党支部宣传委员,丁大钧班班指导等职务,并担任梅园新村志愿者,中法丝绸之路交流接待人员等工作,组织南京白局艺术进校园的文化传承活动。

郭宏达, 共青团员 ,天津大学 ,土木工程,2015级1班 。该生加权成绩92.2,专业排名第八,综合测评第一,辅修工程管理双学位。曾获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优秀奖、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三等奖。目前参与国创《工艺混凝土性能研究、制作与市场开发》和两项市级大创。担任院青协副主席,组织并参与多次志愿活动,所在支教实践队曾获天津市优秀实践队。

刘入瑞, 中共党员, 清华大学 ,土木工程,结53班 。2015年进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2016年起攻读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第二学士学位,以推研第二名成绩获得免试直接攻读本系博士学位资格。现任校团委组织部组长。曾任结53支书,校学生会内联部副部长,系学生会主席。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唐立新优秀学生标兵,清华大学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综合优秀奖等荣誉。

梁   晖, 中共党员 ,河海大学 ,土木5班。 该生综合绩点排名专业第一,现任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国际学生组织河海分会会长。曾获江苏省“省级优秀学生干部”、2018年度国家奖学金等。竞赛成绩优异,曾获2018年美国大学生土木工程竞赛中太平洋分区赛挡墙组冠军等。

江信焱 ,共青团员 ,哈尔滨工业大学, 桥梁与隧道工程1632102 。该生大学两年半总平均学分绩95.4,排名道桥专业第一名(1/72);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学习,包括《温度对多轮荷载下沥青混合料叠加效应的影响》等项目;取得外语成绩CET-4:614,CET-6:616,TOEFL:101。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和成绩帮扶,累计服务时长逾50小时;积极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多次获得团队和个人社会实践表彰。

季陈懿, 中共预备党员 ,浙江大学 ,土木工程1501(卓越) 。学习能力强,本科期间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多次获得省政府奖学金和校一等奖学金,综合成绩排名2/128。科研能力强,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发表会议论文一篇,项目获得校级优秀。参加香港大学百年土木未来学者项目。工作能力强,曾赴浙江省开化县支教,赴社区参与五水共治活动,作为辅导员助理开展学生工作。

李君馨, 中共预备党员 ,北京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 ,土木1607 。该生在学习上努力进取,大一学年平均成绩:90.20,年级排名:5/328,获国家奖学金;大二学年平均成绩:89.4,专业排名:2/127。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三等奖。在班里担任团支书一职,热心服务同学;在学校团委宣传部任副主任,培养了该生的责任心与组织能力。在寒暑假期间,投身于社会实践,获优秀实践个人称号。

铁道教育希望之星奖

张   赫 ,中共党员 ,西南交通大学, 茅以升学院(交运),2015-01班 。该生勤奋好学,乐于思考。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曾取得全国大学英语竞赛一等奖、“五一”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一等奖等。多次获得校级“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等荣誉称号。目前保研同济大学。学无止境,今后仍会坚持不懈,砥砺前进。

兰瑞意, 共青团员, 西南交通大学, 茅以升学院(交运),2016-01班 曾获一等综合奖学金,获第七届Mathorcup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赛三等奖,获西南交通大学三好学生称号,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校级二等奖,获第十五届五一数学建模比赛二等奖,获西南交通大学数学建模校赛一等奖,担任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科技协会副会长。

杜铭枢 ,中共党员 ,西南交通大, 通信工程,茅以升学院(信息),2015-01班 。学业方面,该生前三年专业排名第二,曾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四川省一等奖,参与省级与国家级大学生科创训练计划各一项,参与茅以升学院科创训练营一项。学业之余,该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完赛半程马拉松与全程马拉松各一场。同时,该生在班级担任团支部书记,在班级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孙佳程 ,共青团员, 同济大学, 土木工程,16级10班 。获上海市奖学金及同济大学校级一等奖学金;同济大学第十九届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一等奖;参与“基于透明土技术的加筋作用机理研究”课题,成功在“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在同济大学星光志愿者中队地铁组及义务家教小组中进行了多次志愿活动;在同济小学为三年级小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环境教育课程。

薛文远 ,共青团员 ,同济大学, 土木工程,2016级4班 。在课程学习方面,第二学年的平均绩点4.91。在学科竞赛方面,获第二届卓越大学联盟高校大学生数学竞赛、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上海赛区、第九届上海市大学生数学竞赛三项非数学类一等奖。在社会实践方面,2018年8月赴韩参加了同济大学和韩国技术科学院联合主办的土木工程夏令营。

姜   源, 共青团员 ,同济大学 ,车辆工程(轨道交通),2015级。 连续三年获得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两次评为同济大学优秀学生。曾获得同济大学非物理专业物理竞赛二等奖;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上海赛区三等奖;上海市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一等奖;“上图杯”先进成图技术与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同时负责校级和国家级创新项目。

刘芷辰 ,预备党员 ,东南大学, 交通工程,210161班 。均分保持专业第一,从国家奖学金到三好学生标兵,从COTA一作到竞赛国家特等奖,让优秀成为习惯,这是一个下地苦求的探索者;从话剧演员到舞台设计,为热爱而坚持,这是一个外向赤诚的艺术者;从青奥会顾问团到全国学联代表,同时代奋斗,这是一个愿竭我才的交通人。

李雅琦 ,预备党员 东南大学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210162班 学习积极上进,绩点3.925,专业排名4/94。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创SRTP项目一项并在近期负责准备结题。在任班指导与心理委员期间,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大二学年被评为东南大学优秀团干部,连续两年被评为东南大学三好学生,荣获东南大学交通设计院奖学金。

孙圣泽, 预备党员, 东南大学,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210162班 。学习刻苦认真,绩点3.964,专业排名3/94。担任校团委文体部副部长,多次组织学校大型活动,如校新生文艺汇演、五四表彰大会等;任茅以升班团支书,带领班级荣获东南大学“优良学风标兵班”第一名,东南大学先进班集体,甲级团支部等。个人荣誉方面,该生被评为东南大学优秀团员、荣获中南圆梦奖助学金。

田金川 ,中共党员 ,大连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153班 。连续3学年获得“校一等奖学金”,获得“辽宁省政府奖学金”1次,现已获得推免资格至哈尔滨工业大学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作为组长参加“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竞赛并获得国家一等奖、连续2届获得“辽宁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省级一等奖;现任本班班长,曾任院学生会副主席、院双创学社主任等职。

曹  旭 ,中共预备党员 ,大连交通大学 ,交通工程+软件工程142班 。曾作为队长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与创业大赛全国二等奖,2017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二等奖、第六届大连交通大学“畅通杯”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第八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C/C++程序设计B组省三等奖等奖项,曾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基于WiFi嗅探信息的公交客流感知分析系统”。

庄文宇, 预备党员, 中南大学 ,土木工程,土木天佑1601 专业。综合测评排名第一,获国家奖学金两次,学年特等奖学金两次,湖南省力学竞赛一等奖,湖南省物理竞赛一等奖,湖南省征文比赛二等奖,茅以升公益桥社会实践优秀奖,校力学竞赛一等奖,校物理竞赛一等奖,校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奖,校征文比赛一等奖两次,校优秀学生,校优秀团员,任土木院学习部副部长、班长、学习委员。

吴少杰, 共青团员 ,中南大学 ,土木天佑,1501班 。本科期间,该生的专业成绩排名为第3/312(92.42)。在这四年,学科竞赛方面,获得了国际级奖项1次、国家级1次,省级4次、校级7次。奖学金方面,获得了国家奖学金1次、校级奖学金5次。在个人荣誉方面,获得了校优秀学生3次、徐芝纶力学优秀学生1次。该生已获得推免资格,并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录取。

陈婉茹, 共青团员 ,中南大学, 交通运输,1605班 。该生性格开朗大方,兴趣爱好广泛,成绩优异,名列专业第一(1/180)。自大一入学以来获得包括国家奖学金、湖南省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百蝶杯”物流仿真设计大赛湖南省一等奖等在内的国家级奖项荣誉1项、省级2项、校级10项。在思想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学生工作中勤恳敬业,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认可。

田祥富 ,中共党员, 兰州交通大学 ,土木,1503班。 本科前三年推免课程成绩排名专业第3,并已经成功被推免至西南交通大学。大学期间取得了包括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全国优秀奖、甘肃省高校三好学生等省部级奖励共8项,作为参与作者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四篇,申请国家专利一项,主持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一项。

杨易蓉 ,中共党员 ,兰州交通大学 ,自动化501(茅)班。 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及社会活动,曾获2017年度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甘肃赛区优胜奖,2018年度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大赛三等奖,获得2017年度甘肃省高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2018年度山东大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优秀营员称号,社会实践领域获得院校级及以上奖励6项,曾被任用为学生会外联部部长,党支部宣传委员等。

孙   靓, 预备党员 ,石家庄铁道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试1604班 。该生是电气学院团委秘书长、青马研习社团工委书记、试1604班团支书,获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20余项,成功申报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并在核心期刊《技术与市场》中发表论文一篇。专业成绩排名第二,综合测评班级第一,获奖学金8次,连续两年担任新生军训教官,用实际行动书写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青春梦想。

刘国帅, 共青团员 ,石家庄铁道大学, 因材机械试1603 。该生入学以来始终严格要求自我。学习方面,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过去的五次期末考试中,三次专业第一,一次第二,一次第四。综合成绩排名连续五次第一。并顺利通过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考试。课余期间,积极参加科技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第八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

任琦璇, 中共党员 ,华东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卓越),2016-1 。专业成绩始终位列第一,获“詹天佑”奖学金、校特等奖学金;积极投身科创,参与“互联网+交通运输”创新创业大赛并获二等奖,参与“儒乐杯”2018年江西青年科技创新项目大赛获优胜奖和人气奖,共获校级及以上科创类奖励10余项;传递青春正能量,于央广网等主流媒体上发表稿件10余篇;任职学生会主席,多次组织开展“尖椒讲坛”等学术活动。

邱学文 ,中共预备党员 ,华东交通大学, 车辆工程,(卓越)2016-1 。专业成绩一直位列前三,获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担任创新团队负责人,热衷科创类竞赛,共获国家级奖项6项,其中,在第四届“互联网+”比赛中获全国铜奖,并获得全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金奖等;积极投身学生工作,担任班长、学生会部长等职务期间,带领班级获评“五四红旗团支部”“优秀班集体”等。

闫宏宇, 中共党员 ,唐山学院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2015级2班 。土木院学生三支部副书记、班长,获唐山市优秀志愿者、唐山学院科技之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获国家奖学金、英语四级等证书。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节能”省刊发表论文1篇。河北省给排水大赛一等奖;京津冀暖通空调设计大赛二等奖;河北省创新创业年会论文三等奖;河北省第三、四届互联网+大赛铜奖。

韩李伟, 共青团员 ,唐山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5级一班 。该生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综合素质高,学习成绩与综合测评专业名列第一。科研能力较强,成果突出,参加国家级比赛三项,各取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参加省级比赛八项,取得特等奖一项,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三项。获得三次“三好学生”称号,两次院一等奖学金,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一次国家奖学金。

韩佳秩, 共青团员, 苏州科技大学 ,建筑学1412 。该生思想积极进取、认真负责。曾获得全国寻找未来建筑师竞赛一等奖、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银奖、中国建筑教育论文竞赛优秀奖等奖项。曾担任建筑学院学生会主席、建协主席,并多次主编院刊《掌墨》,获得校内外专家认可。社会服务上,曾负责发起江南院落改造、苏州建筑知识宣讲等活动,获得一直好评。

杨佩云 ,中共预备党员, 苏州科技大学 ,交通工程,1512班 。该生入校以来各方面表现突出,成绩优异。曾获校综合一等奖学金2次,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3次。她还积极参加学术竞赛,曾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带一路”国际专项赛三等奖,并于核心期刊《交通科技》发表学术论文1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该生兴趣广泛,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

谭茜文, 中共预备党员, 重庆交通大学, 茅以升道路,1601班 。该生曾任学校及学院新闻社负责人。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发展全面,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思想先进,多次参加学科竞赛,其中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互联网+、数学竞赛、桥梁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不错的成绩。暑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曾赴巫山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社团工作踏实进取,策划院刊,撰写的新闻以及拍摄的照片多次刊登在主流媒体网站。

王思宇, 共青团员, 重庆交通大学, 茅以升桥梁 。该生自入校以来担任班长和辅导员助理职位,认真协助老师工作,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学习刻苦认真,大一学年通过英语四六级,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三等奖,综合素质测评排名年级第二,被评为重庆交通大学三好学生,获国家奖学金;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被评为三下乡先进个人,获重庆交通大学三下乡三等奖。

姚舒戈 ,中共党员, 北京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铁道运输)/运输1501班。 该生是香港理工大学交换生,曾在北交国际暑期学校学习;获中国互联网+交通运输创新赛三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H奖;詹天佑奖学金、钱仲侯奖学金。担任运输本科一支部副书记、詹天佑班班长;参与本科党员骨干井冈山社会实践、是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交优秀党员、优秀学生干部、活力社区志愿机构志愿者

杨贵志, 共青团员, 北京交通大学,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1501班 。思想上,该生特别注重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曾两次获得校级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学习上,刻苦学习,努力务实,曾获得二等、一等学习优秀奖学金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工作上,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志愿活动,并在闲暇之时申请勤工助学,协助办公室老师的工作。

林一泓 ,共青团员 ,北京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城市轨道工程),土木1609。 该生前五学期学习成绩位列专业第一,英语六级609分,雅思7.0分,曾获得“一等学习优秀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等奖励以及“金轮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设计大赛一等奖等6项学科竞赛奖项。该生现任班长,曾带领班级勇夺首都大学、中职院校“先锋杯”优秀团支部荣誉称号,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肖雨涵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 ,获奖项目名称:基于语音和动作识别的遥控器 

许鹤瀛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获奖项目名称:独居老人的机器伴侣 

李雨菲、王砚弈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市第四中学 ,获奖项目名称:基于自主识别跟踪的野生动物观测系统 

陆靖达 ,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获奖项目名称: 电能无线传输演示装置的研制 

文廸妍 ,香港聖公會李炳中學,获奖项目名称: 神奇螺絲與起子 

徐屹恒、丁当、张昕杨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格致中学,上海市建平中学获奖项目名称: 基于RFID的作业快速收评系统

许宇龙 ,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 ,获奖项目名称: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全方位光敏文物保护监控系统研究 

缪景镐,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 ,获奖项目名称:基于波动驱动的两栖科考机器人平台研究 

汤君旸, 南京外国语学校 ,获奖项目名称:强化半自动定位与定向跟随的全向智能移动装置 

乔月依、赵梓琛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获奖项目名称: 潜水爱好者的水下数字式对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