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
陈云敏,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和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软弱土静动力固结、降解固结理论和灾害防控技术的研究:(1)建立了基于结构屈服应力的固结模型、深厚软土地基沉降控制准则及建构筑物沉降高精度控制方法;(2)提出了砂性土初始液化强度的剪切波速表征模型,以及相应的地震液化判别方法和处理技术;(3)建立了城市固体废弃物降解压缩本构关系,提出了生化反应、骨架变形、孔隙水气运移和溶质迁移耦合作用的降解固结理论,研发了液气分离立体导排、高效防污屏障等技术,解决了填埋场环境灾害防控难题。承担了我国首个高灵敏度软弱土地基上温州机场停机坪扩建工程和杭甬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印尼地震高烈度区首个火力发电厂(中爪哇电厂)地基抗液化处理和基础工程、我国最高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杭州天子岭和西安江村沟填埋场)扩建工程等上百项重大工程的设计和咨询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4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5篇、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会刊论文18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主编国家行业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CJJ176-2012)。研究成果获美国ASCE Outstanding Paper Award,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培养博士36人,其中有2位分别获国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和提名奖。
刘汉龙,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软弱地基加固与桩基工程、环境岩土力学与工程等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取得主要科技成果:(1)针对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软弱地基工后沉降控制和复杂施工环境难题,发明了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现浇X形混凝土桩和浆固碎石桩等三种成套技术体系与装备,提出了刚性桩复合地基加固计算新理论。(2)针对地震及爆炸荷载引起软弱地基液化及变形难题,提出了砂土地基液化变形分析新方法,研发了消除地基液化变形的排水刚性桩技术体系。(3)针对我国围海造地吹填超软淤泥地基加固技术难题,建立了负压条件下软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研发了超软吹填土地基无砂垫层复式负压快速加固成套技术体系与装备。成果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4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均排名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2),军队及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和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均排名1)。获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和中国发明创业奖各1项(均排名1)。获国家发明专利46项、软件著作权4项。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2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主编国家和行业标准3部。
土力学及岩土工程青年奖
韩 煊,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院士大师工作室主任。从事地下工程实践:主持建立超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协同作用分析系统,建立地下空间规划的岩土工程环境风险分析方法,提出既有建筑区地铁建设风险预测与控制技术、城市地面沉降预测及防控技术。获科技奖励11项。获勘察奖13项次,包括全国优秀勘察工程金奖1项、银奖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
胡黎明,清华大学水利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岩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从事环境岩土工程研究:揭示了接触面土与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发展了岩土孔隙微观力学模型,提出了软土电渗固结多场耦合理论模型;发展了地下环境污染与修复的试验技术,开发了节能高效、环境友好的污染场地原位修复技术。发表SCI论文50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3)、ASCE优秀论文奖1项。
陈仁朋,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长期从事土的基本特性及交通岩土工程方向研究。(1)发展了时域反射测试技术,研发了系列测试探头,拓展了其在含水量、孔隙比监测,应用。(2)提出了桩承式路堤技术及沉降控制方法,(3)建立了饱和地层盾构隧道开挖稳定分析模型,提出了盾构隧道扰动变形及周围环境变形控制技术。发表论文130篇,其中SCI论文44篇,获2016年ASCE期刊 Outstanding Journal Paper Awards,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2)。
杜延军,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发展了固化污染土的强度与压缩分析理论,研发了系列固化剂并实现了高浓度污染土控制技术的突破。提出了粘土工程屏障防渗性能演化模型,建立了渗透和压缩特性统一预测方法。开发了特殊粘土固化改良设计理论和技术。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排1)、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6)、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6),发表SCI论文59篇,授权发明专利27项。
周 辉,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深部岩体工程研究:研发了深部岩体工程安全试验测试技术,发展深部岩体力学理论,提出深埋硬岩隧洞岩爆防治防护技术,建立深部岩体高压突水灾害分析与预测方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2)、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1)等,发表SCI论文48篇,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27项。
铁道科学技术奖
田长海,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发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铁道运输科研工作,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50多项,发表科研论文38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铁道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在既有线提速、列车速度密度重量合理匹配、大秦线4亿吨扩能、高铁运输组织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为铁路多次提速、大秦线多年不断扩能、高铁科学行车组织提供了技术支撑。
赵红卫,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机车车辆和高速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研发工作,现任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工程师。先后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科技支撑计划、铁路总公司科研项目等20余项,在高速动车组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研制方面开展了许多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江 成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建所副所长 、研究员 。长期从事铁路无砟轨道技术研究,建立了不同类型荷载作用下无砟轨道结构设计方法和参数体系,突破了无砟轨道与高频谐振式轨道电路兼容性难题,系统提出了无砟轨道结构及相关接口设计技术要求,基于伤损机理分析和试验验证,提出了无砟轨道伤损分类、判定标准和维修方法,为我国铁路无砟轨道的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蔺 伟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副研究员。 多年致力于铁路通信技术研究,在无线电波传播、监测和检测、调度指挥应用业务、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研究等领域具有一定建树;能够准确把握专业技术发展方向,在科学研究、技术标准制定、成果转化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7项,发表论文(著)等13篇,完成总公司十余项技术标准编制。
范平志, 西南交通大学现代交通通信与传感网络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教授 。提出了通信信号零相关区(ZCZ)和广义正交性(GO)理论,相关成果被写入无线通信国际标准,开辟了通信信号设计新方向,并当选IEEE Fellow。作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在高速铁路/公路无线通信基础理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中英文著作多部,发表论文400余篇,论著被引用7500余次,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何正友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 、教授 。构筑了电力系统暂态信号与信息处理及利用方法体系;建立了轨道交通供电故障诊断与可靠性评估体系并推广应用,产生了较大社会经济效益;开发大功率无线牵引供电系统平台,推进了无线电能传输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进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4和第9)。
姚令侃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防灾所所长 、教授。 在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减灾选线理论与技术、西南山区铁路防洪安全警戒系统、线路工程抗震设计及震后次生山地灾害风险控制等领域取得创新成果。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第十届詹天佑成就奖。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三批和第九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刘志刚,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在高速铁路领域,创新性地提出高速铁路牵引系统的安全性预测与安全性控制等理论方法,将所研究的理论成果应用在我国首列混合动力动车组的牵引变流系统上;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创新性地采用大功率PWM整流器技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回馈节能,并完成了装置研制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蒋大明,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研究员。 长期从事铁道信号专业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组织数千名铁道信号专业技术人员的在职培训并为其授课,培养100多名硕士研究生。主持铁路总公司重大项目《铁路列控关键技术深化研究--面向西部铁路的列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30余项。获中国铁道科技奖一等奖3次。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教材5部,译著1部。
高 亮,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 、教授 。长期致力于高速铁路轨道结构基础理论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项目获中国铁道学会特等奖,教育部“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获詹天佑铁道科技成就奖、京沪高速铁路十大技术创新人物等荣誉。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吴亚平, 兰州交通大学教授。 主持或主要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技项目24项,主持完成的“寒区桩基工程的热学力学特性研究及应用”充实和填补了多年冻土地区有关热环境-冻土-桩相互作用内容的空白,成果应用后节约建设资金3.77亿,社会及经济效益良好。发表论文1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
冯怀平, 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教授 。致力于路基土体水害机理及测试方法、重载铁路路基扩能改造、高速铁路沉降监测与预测理论等领域的创新研究,注重根植工程一线、测试仪器研发、先进科技理论推广应用和国际铁路技术人才培养。授权的国际PCT专利“FSWCC”等多项科研成果为保证铁路长期安全运营做出了贡献, 真正服务于我国铁路建设和“高铁走出去”战略。
肖军华 ,同济大学教授 。致力于轨道交通土工基础动力学研究。推动对土工基础稳定性分析由传统静力到动力分析的创新,为长期列车荷载下土工基础稳定性评判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推动对土工基础变形与列车安全运行的动态相互作用研究从单一对象分析到系统耦合动力分析的创新,为土工基础变形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
许 平 ,中南大学副教授 。主要从事列车空气动力学与列车碰撞安全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研发了列车多体耦合碰撞变形吸能技术,研建了青藏铁路大风监测预警与行车指挥系统,建立了列车空气动力性能及流线型外形结构设计方法。成果已应用到我国高速列车、城轨列车等。获国家奖3项、省部一等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发表论文 30余篇。
王光欣 ,中铁科工集团中铁工程机械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高铁及轨道交通施工装备研发工作,先后主持了10多项大型科研项目。主持的“复合导梁多支腿过隧道箱梁架桥机”、“港珠澳大桥大节段钢箱梁同步吊运装船机”等项目为国内外首创,创造性地解决了山岭地区多隧道高铁及港珠澳大桥施工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保障了国家相关重点工程的建设进度,累计完成产值约5亿元,社会及经济效益良好。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取得发明专利授权5项。
陈 凯,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持了高速动车组钩缓系统技术引进、消化和国产化工作,在国外拒绝技术转让的情况下掌握了核心技术,完成了动车组国产化全自动车钩和开闭机构的研制和批量生产,完全替代了进口产品;主持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轨道车辆车钩缓冲装置系列产品,并在北京等城市批量使用,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国外同类产品在中国的价格比上世纪末下降50%。
关云辉 ,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传动技术研发部副部长、 高级工程师 。多次主持省部级和中国中车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主持的“上海地铁1号线扩编车辆用齿轮箱”项目,填补了国产化铝合金齿轮箱在国内地铁车辆批量运用的空白;主持“城轨车辆齿轮传动系统”项目,项目成果总体水平接近国外先进水平。先后担任数个科研项目评审专家,累计获授权(受理)国家专利13项,1项获江苏省专利优秀奖。曾参与4项企业标准的制定。目前是中车资深技术专家。
许峻峰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研究院基础与平台研发中心主任、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株洲所永磁控制技术带头人。创建了永磁同步牵引系统集成设计平台,首次完整地构建了经济、实用、可靠的轨道交通永磁同步牵引系统。攻克了弱磁控制、高速重投控制等技术难题,构建了适用于不同领域的永磁电机全速度范围的控制策略;以其为核心成员的团队构建的永磁传动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城轨永磁列车、高速永磁动车组、大型商用空调、新能源电动汽车等高端装备领域。
薛春晓,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沙漠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高级工程师 。完成多项青藏铁路、兰新高铁等铁路建设的风沙防治和生态修复科技攻关工作,研发的风沙防治新技术为解决西北地区铁路沙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提出的适合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的生态修复技术,解决了在该地区实施生态工程时遇到的越冬难题,成果应用于铁路沿线环境保护、沙害防治等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汤友富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铁路项目设计、铁路重要枢纽规划及高铁关键技术研究工作。特别是随着我国高速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带领技术团队不断攻克难关,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包括武广客运专线、郑西客运专线等多项代表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最高水准的重点项目,均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荣获多项国家级或省部级奖项。
铁道工程师奖
刘 冰 ,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信息部副部长、 工程师 。注重创新、善于思考学习。多次作为课题负责人、参研人参加了国家发改委、铁路总公司和集装箱公司的海铁联运、国际班列、物联网应用、集装箱堆场管理等课题研究等工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中欧、中亚班列全程位置追踪、数据交换、单据制作、客户服务、集装箱管理等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张 锐 ,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设计鉴定中心副处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从事铁道工程设计咨询审查工作29年,完成3项国建重点项目(秦沈客专、哈大电化、朔黄自闭)信号设计,分获部级优秀设计二等奖和三等奖;主持京津城际、武广、郑西、京沪、哈大高铁“四电”系统集成工程信号设计咨询审查,获3项铁道科技一等奖,1项特等奖;副主编专著1部,省部级刊物发表论文4篇。获3项荣誉称号。
金 强, 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主持和参与制定30余项计价办法、定额及费用标准,为铁路工程投资控制提供了基础。主持完成高速铁路造价标准等10余项基础课题研究,为相关造价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支撑数据。参与国家及铁路行业造价标准体系研究,提出构建完整造价标准体系的内容与方法。曾荣获中价协工程造价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二等奖。
赵 钰, 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沪通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综合部长 、高级工程师 。在工管中心质安部工作期间,负责首件评估、静动态验收、督导检查、技术管理培训等工作,成绩突出,具有较高的技术管理水平。在沪通长江大桥工作期间,在BIM管理系统、标准化管理推进和科研创新等方面做出较大贡献,成效显著。独著论文3篇,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李吉林 ,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 。一直从事桥梁工程理论研究及技术管理工作,近5年来多次组织复杂桥梁设计及施工技术攻关,参与研究并组织了大跨简支梁胶接法节段拼装梁、箱梁自动张拉施工等新技术、新材料推广应用,组织30余座桥梁的病害整治,参加总公司重大科研课题3项、重点科研课题4项,获得国家专利一项,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石 岭, 中国铁路信息技术中心事业部副经理 、高级工程师 。多年来一直从事铁路信息化建设工作,承担了集装箱系统、篷布系统、智能场站、电商订箱、95306网国际联运、中铁信ERP等项目,获得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特等奖以及 2项RFID专利。申报发改委“国家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组织方案研制及实施。多次被评为先进员工、优秀项目经理、CMMI最佳实践等荣誉。
侯俊亮 ,中国铁路信息技术中心事业部副经理、 高级工程师 。从事铁路信息系统研发及组织实施,承担数个信息系统建设任务,主要参与铁路大客户、客服中心一期、互联网售票、新一代客票及客票二期等工程建设。目前负责12306、95306短信及呼叫中心系统的建设与运维。多次被评为信息中心“积极进取青年职工”、“先进个人”、“优秀职工”、“优秀新员工导师”。
王培新 ,黔张常(怀邵衡)铁路公司张家界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先后在武广、杭长、黔张常等铁路的建设中从事技术工作,主持编制杭长跨武广客专转体斜拉桥施工方案并顺利实施,组织黔常张铁路隧道岩溶处理保证施工安全和进度,研发的铁路900T双线简支箱梁“四电”预埋槽道精确定位施工工法被评定为省级工法,曾荣获“火车头奖章”和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李 本 ,郑西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工程部部长、 高级工程师。 郑西、郑徐高铁建设技术管理和科技创新带头人之一,参加并组织郑西高铁大断面黄土隧道、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铁修建关键技术和郑徐高铁CRTSⅢ型先张轨道板制造关键技术科研攻关,拥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铁道科技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2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火车头奖章。
鲜 国 ,成兰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铁路建设技术、管理工作,先后负责青藏、贵广、成兰铁路等铁路项目的建设技术、管理工作,具有超前的解决设计、施工重大技术难题的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重点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山区铁路隧道综合修建技术、铁路隧道机械化配置配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业绩显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贾宝红 ,郑万铁路客运专线河南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部长、 高级工程师 。京广高铁河南段负责站前专业技术管理,自2012年开通至今状态良好。郑万和郑阜线全面负责建设管理,郑阜线开创了高铁项目当年立项、当年开工最快速度;推广应用十余项新工艺,主持“数字郑万”建设。具有国家注册咨询、造价、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获“火车头奖章”2次、部级优秀设计和咨询一等奖各1次,公开发表论文1篇。
邢培刚 ,兰新铁路甘青有限公司工程部副部长、 高级工程师。先后参加武广、兰新、宝兰等项目技术及建设管理。针对兰新、宝兰客专隧道地质情况复杂、软弱破碎围岩段落长的情况,参与祁连山越岭段碎屑流地层隧道支护参数及施工工法研究、宝兰客专围岩监控量测及沉降观测信息化平台建设及推广,参加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无振动挤密桩处理技术研究,获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冯振兴, 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机务部主任科员 、工程师 。主持研发动车组司机操控信息分析等多个系统,参与电力机车防雾闪技术研究;主持编制多个重要技术规章,参与编写《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起草多个指导性文件,提炼多种工作方法,撰写多篇研究性文章,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篇;获铁道科技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总公司直属机关“安全风险管理大家谈”成果一等奖。
徐其瑞 ,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工务部副调研员 、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工务机械技术及管理工作,是铁道部评选的2012年度青年科技拔尖人才,有较强的科研组织和协调能力,发明专利和成果在工务系统推广应用,为促进工务机械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2011年以来发表论文3篇、主编教材3本、参编著作1本、获发明专利2项、3项成果获铁道学会二等奖。
郑 升 ,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电务部副调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从事铁路系统信号专业的管理工作20余年。近年来主要负责全路高铁的ATP车载设备和RBC的管理工作。每年组织在全路范围内开展各型ATP的软件升级和硬件整治,使得车载设备故障率明显下降,每年降幅在30%以上。组织完成了武广RBC与广深港RBC、京石武RBC与郑西RBC的互联互通,使得RBC互联互通技术到达国际领先水平。
周亮瑾 ,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信息化部应用建设处副处长、 副研究员 。主要承担铁路客运、协同办公、客运延伸服务和信用领域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工作,参与组织铁科院、信息中心等单位完成了铁路12306网、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客运管理信息系统、总公司机关协同办公、旅客出行延伸服务等系统的建设,系统投产后有效支撑了铁路相关业务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薛 晖, 中国铁路总公司建设管理部高级工程师 。一直从事一线工作,具备较强的设计科研和协调能力,成绩突出。作为专业负责人,承担了京石客专等4项国铁隧道设计;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深圳地铁5号线、北京地铁8号线地下结构设计。主持的项目获中铁设计一等奖、中铁科技一等奖、建筑学会科技二等奖。组织了成渝等10余条高铁验收,获总公司建功立业先进个人。
韩富强 ,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管理部处长 、高级工程师。 参与研究制定总公司《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及其条文说明,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组织开展铁路技术规章体系、铁路局行规行细编制规则研究、计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铁路走出去产品准入国际互认机制研究,明确了认证专用产品运用考核实施意见,构建质量抽查不合格产品处置监督管理闭环。
李建成, 中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任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期间,主持并参与过股份公司多个重点科研项目,成果丰硕。先后获得中国中铁股份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中施协一等奖三项,中施协二等奖三项,中国铁道学会二等奖一项。主持完成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多项。积极开展工法创新和工艺总结,完成山西省省级工法五项,并均已转化为实际成果。
沈 韫 ,中铁四局八分公司技术中心主任 、高级工程师。 完成的三项工法获省级工法,一项获股份公司工法,三项科研分获铁道学会科技三等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三等奖、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一等奖。是中铁四局第三、第四届二级专家,入选宁波市轨道工程专家库、合肥轨道公司专家库,多次参加局、铁路总公司等组织的手册、指南、标准等的编制。被评为2015年度股份公司劳模。
冉 兵, 中铁八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在任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期间,深入专研桥梁技术,积极创新施工管理。组织了技术含量较高的遂渝线草街嘉陵江特大桥(鲁班奖)、重庆涪陵石板沟长江大桥(国优)、重庆涪陵乌江二桥,重庆嘉华嘉陵江大桥(国优)、四川宜宾屏山岷江大桥、重庆涪陵长江大桥南桥头立交桥、重庆合川涪江四桥等工程施工,成绩显著。
于祥君,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在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主墩深水基础施工中研发了气囊下水技术和钢吊箱精确定位技术。创新了主墩钢吊箱精确定位技术,使精度控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双主跨336m钢桁拱架设施工阶段采用调索合龙方法,实现合龙口杆件无应力精确合龙。参与铜陵长江公铁两用大桥钢沉井基础施工方案研究,在洪水期实现精确定位和快速着床。
张 超 ,中铁港航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 。在爆破、水工等领域拥有行业指导、技术示范地位,尤其深水炸礁、精细爆破技术创新更已被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多项技术成果已在行业广泛使用并创造了显著效益,对成本节余、节能降耗、生态环保有突出贡献。现被聘为国家与市级工程爆破行业专家,曾获3项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奖,获专利、工法等16项。
周 文 ,中铁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桥梁分公司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工程技术管理,实践经验丰富。主持了多项课题研究,解决了多项难题,在省部级刊物发表论文14篇。获得6项局级科技奖;8项省部级成果鉴定、4项国家QC成果。10项省部级工法、1项国家级工法。1项中国公路学会科技三等奖。1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项发明专利授权,还有6项发明专利等待授权。
艾宗良,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土建二院桥梁所副所长 、高级工程师 。主持世界首座四线双桁变高钢桁梁-东新赣江特大桥、六线双层斜拉桥-新白沙沱长江特大桥的设计,参与渝利、兰渝、贵广等20余条干线铁路的不同类型的桥梁设计。作为核心,参与铁总重大科研课题“大跨双桁钢桁梁建造关键技术”、“白沙沱长江大桥建造关键技术”。主持中国中铁科研课题“公-轨平层跨海大桥建造关键技术”。
张 强,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的设计与科研。主持了京沪高铁济南黄河特大桥、合福高铁铜陵长江大桥等多座特大型桥梁的设计以及多项铁道部重点科研课题。荣获“火车头奖章”“安徽省铁路建设先进个人”“中国中铁优秀党员”等诸多荣誉称号。取得国家专利5项,公开发表论文6篇,获省部级奖励十余项。
沙明元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总机械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TBM和盾构工程领域知名专家、中国铁建领军人。秦岭隧道全路首次TBM施工和南京长江隧道世界最大直径盾构施工的技术负责人。20多年专注TBM技术,出版著作5部,是我国TBM施工技术的主要始创人,主研16项国家、省部级课题,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一等奖1项。
邱绍峰,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处副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铁路机务动车专业青年专家,在国内尚无技术储备和工程先例情况下,作为全路规划研究总体攻关带头人,创新并引领了我国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运用检修基地工程设计,完成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工程设计和科研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高速(货运)铁路运用检修领域自主创新和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 健, 中铁十四局集团武汉地铁8号线越江隧道工程指挥部局指党工委书记兼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从事地下开挖和非开挖(盾构法)工程施工技术研发及管理工作。盾构技术专家,在超大型盾构隧道施工领域贡献突出。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南京长江隧道二等功个人、集团科技拔尖人才。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詹天佑奖1项,国家级工法1项,省部级工法6项;国家专利14项,专著1部,发表论文12余篇。
刘彦明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处副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担任哈大线桥梁设计负责人,主持该项目投标至配合施工全过程技术方案确定及审查;主持铁总科研《哈大客运专线大跨度钢箱叠拱桥关键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9项;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主持《铁路桥梁辅助设计程序系统》等软件开发3项,参加《铁路工程信息模型数据存储标准》等标准编写4项。
樊立龙, 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总公司兼福平铁路项目部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持集团9项科技立项,在国内首座跨海公铁两用大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技术攻关中开发的“模袋围堰+水下不离散混凝土”平台搭设等工艺成功攻克特殊海域多项技术难题。先后获省级科技进二等奖2项;省级工法3项,股份公司工法1项;发表论文6篇,获专利5项。2015年获福建省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工作者”。
彭继安, 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土木工程建筑设计施工技术研究管理工作,先后参加了珠六铁路、襄渝铁路、郑西客专、深圳湾大桥、雅西高速干海子大桥等施工。其中干海子特大桥创造了四项世界第一,其“钢管混凝土格构墩曲线桁架梁桥综合施工技术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多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和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汤友富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铁路项目设计、铁路重要枢纽规划及高铁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均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荣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及多项专业技术成果奖励。先后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先进个人”、 “火车头奖章”、 “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等多项荣誉称号。
王武现, 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副部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先后参加了向吉铁路、京九铁路、郑西高铁等铁路项目建设,组织并参与了渝怀铁路金洞隧道、关角隧道等重大工程的技术攻关工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技进步奖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开发部级工法1项、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工法3项,在核心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
刘振明 ,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大连研发中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转向架设计工作,主管设计40t轴重中交叉支撑转向架、32.5t轴重ZK1-K型转向架,填补国内外行业空白,实现批量生产。先后获国内发明专利11项、国内实用新型14项、国外发明专利10项,获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奖1项、中国北车科技成果奖7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3项,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奖1项。
王立夫,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制造技术中心工艺方法一部副部长、 高级工程师。 CRH3C、CRH380B、250km/h、350km/h标准动车组车体系统制造技术负责人,实现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创新,到车体大部件出口德国,填补高铁出口的空白,自主创新制造250km/h双层铝合金车体填补双层动车组制造技术空白。获中国铁道学会科技奖2项、中国北车科技成果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15篇。
李 广 ,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机车、动车牵引电机研发工作。主持时速200km八轴客运机车牵引电机项目。主持出口南非窄轨内燃机车牵引电机项目,主持时速350km中国标准动车组牵引电机项目,主持动力集中动车组牵引电机项目。先后获HXD3D机车牵引电机获集团科技二等奖、铁道科技三等奖,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李 兵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 、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主持了原铁道部科技研究计划《更高速度等级试验列车技术—系统集成技术与应用》、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基于永磁电机的高速列车牵引传动系统》、动车组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深化研究、国家科技项目《出口型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研究开发及样车制造》等前沿工作,为高速列车技术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王晓峰, 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技术工程部部长、 高级工程师 。负责南车集团《铁路客车电气技术指南》中5KW轴驱发电装置章节编写。主持24型客车国产化改造、18、19型国际联运车检修工艺及规程探讨、BSP25T客车检修工艺研究、DC600V电源装置研究、伊拉克内燃动车组设计开发等项目均获得科技项目奖励,伊拉克内燃动车组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技奖二等奖。
李培功, 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产品设计部副部长、 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内燃机车总体设计及技术管理工作。参与的“HXN5B型交流传动调车内燃机车”项目获得2014年度中国铁道学会一等奖;参与的“中国南车三维设计系列标准的制定及应用”项目获得2014年度中国南车科学技术一等奖;主持完成中国铁路总公司科研项目“模块化弹性司机室技术研究”。
李晓军, 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产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车辆设计,主持“阿根廷货车”及主管多个项目,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出口阿联酋硫磺漏斗车及智能化”项目2015年获得中国铁道科技二等奖(8/14),获得4项集团以上科技奖;“一种车钩二级缓冲装置”获得2014年发明专利(1/2),获得11项发明、39项实用新型等专利授权;发表了4篇专业论文。
王 位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机车系统研发部经理、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电力机车设计工作,主持了HXD1D、HXD1、马来西亚、ZER4工程维护车设计工作。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如“时速160公里交流传动快速客运电力机车 ”获2014年铁道科技奖特等奖(排名11/40), “大功率交流传动9600kW六轴货运电力机车”获2011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吴 勇, 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特种变压器研发部副经理 、工程师 。长期从事牵引变压器研发工作,主持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牵引变压器研制,“新一代CRH380A动车组牵引变压器研制” 2012年获铁道学会三等奖(9/12),“TBQ32-5280/25A型牵引变压器” 2013年获铁道学会二等奖,“一种变压器冷却系统”获2012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5)。
李 瑜 ,中车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作为集团技术专家一直从事机车、动车组用旋转机械类产品研发工作,是铁路通风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长于结构、模态和气动性能仿真,擅用仿真结果攻克工程难题,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标准2项。主持和参与了多项铁总公司、原北车集团项目,并多次荣获铁道科技二、三奖和北车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
殷培强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副主任、 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研发和管理工作,是该专业领域的开拓性专家人才,2014年作为核心人员参与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网络控制系统”项目获青岛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2位)。还先后获得中国北车集团科技成果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发表论文2篇。
许峻峰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研究院基础与平台研发中心主任、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永磁控制工作,主持了“地铁车辆永磁同步牵引系统研究”项目。“大功率高速永磁传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2016年获中国中车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18)。主持制订国际标准IEC 60349-4(2/7),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论文发表30余篇,其中2篇被EI、SCI检索。
陈志强,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车载设备研究所所长 、高级工程师。 作为车载开发和产品技术负责人,完成C3级车载设备研发及优化、C2+ATO系统研究及车载设备研制,有力保障了高铁C3列控车载设备的安全稳定应用,并为城际铁路C2+ATO列控系统运用及推广奠定良好基础;作为标准编制负责人,完成C2/C3级车载设备技术规范等多项标准制订,为设备研制及产品检验制定了依据。
刘佳欣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集成中心副主任兼运控所所长、 工程师 。作为运控院院长及CTCS-3级列控车载集成项目负责人,组织形成列控车载系统整套集成技术方案和管理流程。参与C3列控车载系统研发和优化,圆满完成了武广、京沪、哈大等高铁的建设任务,累计交付C3列控车载设备900列。参与铁路总公司关于列控车载系统多项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的制订。为列控车载系统发展做出了贡献。
安国成, 通号通信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安防技术分公司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先后完成通过多级分发转发与动态负载均衡机制实现视频系统多用户并发访问;通过大数据故障视频库实现视频质量巡检;针对客运站复杂环境改进遗留物、人员异常、逗留分析算法改进等技术攻关。期间获得6项发明专利,发表多篇论文,先后参加铁总综合视频监控、高速铁路周界入侵报警系统、铁路通信铁塔等技术条件编制。
肖茂波 ,西安工业集团沈信公司高级工程师 。完成“TDY型应答器传输系统”等产品设计工作,获两项发明专利;产品通过欧洲第三方试验室的互通测试,通过英国劳氏公司的安全认证,通过铁路总公司技术评审,应用于国内外铁路和城轨市场;主持建成国内目前唯一的“应答器测试实验室”,通过CMA认证;研制的TYC型应答器产品是国内驼峰调车机车信号系统最主要器材。
齐 超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区域总工程师。参与了京津城际、京沪高铁、武广、沪宁、哈大、杭长、长昆等客运专线建设, ZPW-2000A全路示范段等10余项工程建设。先后参与编写了《高速铁路信号室外设备安装图册》、《高速铁路四电及相关专业接口参考手册》等书。2014年被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2016获得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
陈智新, 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产品开发经理 、工程师 。作为无线调车机车信号与监控系统(STP)的技术负责人,一直致力于STP系统的研发工作,参与了铁路总公司有关STP系统的技术规范、接口规范、维护管理办法等标准制定工作,负责的STP产品获得CRCC认证并在100多个站场得到推广应用,合著并获得软件著作权4个。
陈 彬, 北京铁路局工程管理所主任兼建设处副处长、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组织秦皇岛站改“八步过渡”方案并推广站改分步过渡实施,率先全路实施徐水营业线插入42#道岔;建成津秦、津滨、津保及曹庄动车所等。获局管理创新成果2项、合建技改成果2项;发表科技及学术论文6篇、参与撰写《高速铁路建设典型工程案例~站场工程》和《建筑电工》。曾获“火车头奖章”、路局记功和先进生产者。
王光辉 ,北京铁路局工务处副处长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工务线路设备修理技术管理工作,2000年调入铁路局工务处从事大修技术管理工作,参与“铁路局直管站段后施工管理模式研究与应用”研究,多次组织提速和枢纽改造等大修施工;组织钢轨焊接成套技术及装备研究;组织工务新材料研究;参与行业标准和总公司企业标准审查。
王旭荣, 太原铁路局处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多年来积极开展大秦重载线路技术攻关,在我国重载铁路的养护维修方面经验丰富,参与研究2项国家863项目,获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1项,“大秦重载铁路钢轨快速打磨及轮轨润滑技术研究”等5项成果获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奖,获局级科技进步奖9项,发表论文5篇,为确保重载运输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吕玉恒 ,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大同西供电段段长、 高级工程师 。创新了天窗检修作业组织模式,运用集中修管理方法,提高了设备检修效率,成绩显著,已在全路推广应用。围绕保障重载运输供电能力,积极开展攻关,满足了大秦线大幅增运及3万吨试验列车运行要求。主持或参与研制的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奖励,其中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二、三等奖各1项。路局科技进步多项。
李 俊 ,太原铁路局电务处电务检测所副所长 、工程师 。主要从事TDCS/CTC系统维护管理工作,积极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主动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各种技术问题。2012年至今,“大秦线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 和“多方向防错办系统”荣获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奖一等奖,“多方向防错办系统”2015年获局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刘宗东 ,呼和浩特铁路局货运处装卸管理科副科长 、高级工程师 。主持参与15项课题研究,提出18项合理化建议,获得铁道学会科技奖二等奖1项,铁路局科技进步奖1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合理化建议奖6项。执笔编制局标4项;撰写论文9篇被省部级刊物刊登(两篇获局二等奖)。被铁道部运输局授予首批铁路货运安全风险管理货运事故处理、货运技术设备两项专家。
芦建峰, 呼和浩特铁路局焊轨段焊轨车间副主任 、工程师 。成功研发钢轨焊接工艺30余项,累计为单位创产值达1.75亿元。被评为呼铁局优秀青年工程师、呼铁局百名杰出青年。主持和参与多项科研项目的研发,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全国职工技术创新二等奖一次,呼铁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优秀奖5次,呼铁局技术改进奖6次。独著及合著发表科技论文4篇。
于 楠 ,沈阳铁路局信息技术所科长 、高级工程师 。参与多项铁路信息系统工程的实施与改造,其中《铁路货运日班计划管理系统》在全路推广,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技一等奖。《铁路局级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及基于集成平台的现在车系统等综合应用》通过由铁路总公司运输局组织的技术评审,在全路推广,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技一等奖。调度信息系统TDMS5.0,在七个路局推广实施。
连惠亮 ,沈阳铁路局车辆处科长 、高级工程师 。多年从事车辆设备专业管理工作,在沈局车辆部门近年工程改造建设中能够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牵头完成了动车组万向轴温度红外线探测系统、铁路车辆应急指挥系统、RWUS-II 型铁路轮轴超声波相控阵自动探伤机等多项科研开发项目,为车辆部门安全生产做出了贡献。
宋 超 ,上海铁路局客运处客票管理所副所长 、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客运组织管理工作,主要负责售票组织、客票系统建设和发展、客运重点课题研发等工作,是铁路售票组织方面的专家。先后承担多个客运课题研究任务、参与铁路局合理化建议活动、发表多篇论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铁路总公司和路局的奖励。
潘振华, 上海铁路局工务处副处长兼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从事高(普)铁的路基桥隧技术管理,探索高铁路桥病害整治技术,成功解决了路基和桥梁桩基沉降、偏移等技术难题。推行桥隧修制改革,强化专业管理,提高设备保障能力。开展科学防洪,完善管理制度,对防洪重点地段实施单元化管理,确保安全度汛。近年发表高铁技术论文6篇,是路局2016-2018年度学科领军人。
何永昶 ,上海铁路局徐州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 高级工程师。 从事铁路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先后负责合宁、合武等客专质量监督,沪宁、沪杭、宁安高铁工程技术,合肥南环线及枢纽改造,郑徐高铁引入,宁西铁路电化改造等重大工程;参与10余项高铁施工和项目管理课题研究,获省部级奖4项、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1项;发表论文5篇;是2016-2018年度路局学科带头人。
蔡小明 ,南昌铁路局总工程师室、 高级工程师 。编制《行则》《行细》,牵头6条新线开通规章建设,为行车组织提供基础保障;参与《铁路局基本技术规章规范化研究》课题研究,解决各局内容格式不一致问题;每年组织技术培训;参加研发《南昌铁路局技术规章管理信息系统》;组织多项运输专题技术研究。获2015年铁道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发表论文2篇,被选拔为青年科技拔尖人才。
孙 勇 ,南昌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信息工程研究室主任、 高级工程师。 组织或主持多项科研项目,解决了一大批铁路运输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保障了运输安全,创造了优良的工作业绩,为科技进步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获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四等奖2项,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金奖1项,被评为2006年度“路局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和“铁路青年科技拔尖人才”。
詹怡彬 ,南昌铁路局福州东车辆段技术科长 、高级工程师 。主持开发的基于手持机的铁路货车检修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荣获铁道科技三等奖,并在全路推广;参与开发TFDS远程日检系统在南昌铁路局进行推广;主持、参与部落车模拟空重车试验装置、弹性旁承分解组装机等项目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技术创新成果解决了生产中的劳动安全、质量控制、生产效率等问题。
赵志春, 济南铁路局设备监造处处长 、高级工程师 。围绕铁路客车、动车组制造、检修等开展了多项课题攻关,其中一项获中车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两项获济南局二等奖。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代表济南局在全路客车检修系统现场会介绍客车段修经验。参加了总公司赴德国高速动车组维修和可靠性技术培训班。先后被评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和路局技术创新先进个人。
尚随庆, 济南铁路局济南通信段段长、 高级工程师。 主持或参与多个项目的研发。主持研究的“GSM-R网络GPRS及短消息无线数据业务在线监测及统计分析系统” 获中国铁道学会科技三等奖,目前在全路推广使用;铁路通信综合防雷、区间光接入系统项目获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二、三等奖;主审《铁路通信工应知应会题库》在铁道出版社出版,在各层级刊物发表论文4篇。
张富春, 郑州铁路局总工程师室、 高级工程师 。参加郑西、石武和郑徐客专联调联试、担任试验列车指挥人;参加中国标准动车组运行试验,为铁路提速和高铁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获得2012和2013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编写《高速铁路信号》等7本专著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在全路电务核心刊物《铁道通信信号》发表论文4篇。
李静萍, 郑州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运输研究室主任、 高级工程师。 一直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利用前沿技术进行铁路科研项目研究及应用推广工作,参与研制的《非接触式铁路电子客票及其售检票设备》和《铁路客运站客服云服务系统》是目前路内先进客运服务技术设备,有着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研究并长期推广应用的危险货物运输及装载加固技术咨询工作,在路内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张 韬 ,郑州铁路局供电处 高级工程师。 从事接触网技术管理工作25年,2011年度郑州铁路局、2012年度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执笔起草总公司《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等多项规章,参与研发《TJJC系列电气化铁路综合在线检测系统》等多项科技成果获奖,公开发表10余篇论文并出版《高速铁路供电》、《牵引供电接触网运行与检修》等4部著作。
赵 玺, 广铁集团广州北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软件开发部事业组组长、 中级工程师。 从事铁路调度系统软件开发工作13年,共获科技成果奖3项。连续参加了调度系统(TDMS)2.0至5.0版的研发工作,负责其中军特运调度子系统、货调配空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工作,目前在全路17个路局得到应用。设计开发的车站行车安全预警系统(TPCS)获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局一等奖,设计开发的客运站综合管理系统获局二等奖。
叶建斌,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电务检测所高级工程师 。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过广深线CTC优化改造,新建客专线路验收及开通试验工作。获科技成果奖2项,其中:局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参加重大科研课题1项、重点科研课题2项;发表论文4篇,参与编写专业教材2本。2012年选拔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014年参加铁总组织的信号系统安全认证赴德国培训,2015年增补为青科协会员。
宁 涛, 南宁铁路局信息技术所 高级工程师 。多年工作在铁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第一线,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铁路运输和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难题。近年来共完成部级重点科研课题1项,局级科研项目4项,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局科技进步奖4项,广西计算机成果奖3项,全路推广应用软件1项,发表论文3篇。2015年被评为南宁铁路局青年科技拔尖人才。
梁 晶 ,南宁铁路局柳州机务段技术主管 、工程师 。在机务检修生产一线工作中,恪守工程技术人员职业操守,努力为铁路运输安全正点做贡献。主持和参加研发的多个项目获铁道科技奖三等奖1项,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四等奖各1项,局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2篇。2015年被评为南宁铁路局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013年局先进生产(工作)者。
张国良, 成都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市场开发科副科长 、高级工程师 。参与“机车模拟驾驶装置”项目。主持“ZCFD-I型智能充放电装置”项目。主持“LAYJ-II型列车安全预警防护装置”项目,获得局科技奖三等奖。主持“DC75V型HXD机车牵车电源装置”项目,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技奖三等奖及国家专利。主持“DLDY-1型和谐机车顶轮电源装置”项目,获得局科技奖二等奖。
王雄桓 ,昆明铁路局昆明供电段段长 、高级工程师 。一直从事牵引供电技术管理工作,注重应用科技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研究探索铁路供电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参加了多项接触网技术课题组的研究,牵头组织了接触网设备现场运行技术问题的技术研究攻关工作,解决了许多设备技术难题,取得许多技术成果,获得多项技术奖励,为铁路安全运输做出了贡献。
向修文, 陕西省铁道学会秘书处秘书长 、高级工程师。 2014年度局科技创新先进个人、机关先进工作者、专业技术带头人;获铁道科技奖1项、局科技进步奖1项;主编北方铁道40期,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10余篇;曾获局现代化管理成果奖7项、省职业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连续6年省科协先进工作者、连续8年局班组建设和质量管理先进个人,曾获部、局军交工作及局安全生产先进个人。
李辉康 ,西安铁路局总工程师室高工、 高级工程师。2001年TMIS工程建设先进个人,2005、2015年度路局四先, 2010年路局科技、信息先进;路局专业技术带头人,中国IPMP十大优秀项目经理;获铁道科技奖1项、陕西省优秀工程设计奖2项、局科技进步奖2项;编写科技、生产册各1册,标准2项,规划2项,完成80项工程设计审查,公开发表论文9篇。
吴光龙, 兰州铁路局嘉峪关供电段技术科科长 、工程师 。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朴实的作风,带领团队全面做好全段各专业的技术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在技术革新方面,带领全段主管技术人员组建攻关创新团队6个,先后攻克了安全、技术难题20余项,组织技术骨干撰写发表理论文章50余篇,为行业内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有力地依据,多项成果获得甘肃省、路局的肯定和表彰。
陈云峰 ,兰州铁路局工务处副科长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新线建设、信息化、科技创新及技术管理工作。从事铁路信息化和软件开发工作,研发了工务管理系统和运输调度指挥系统等;从事铁路工务技术管理工作,对线路允许速度作出了深入研究,参加铁路6次大提速;从事铁路新线建设,在方案及技术标准方面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和经验,对兰州局决策发挥着关键作业。
窦笑梅 ,青藏铁路公司车辆部货车室主任 、高级工程师。 在车辆部门工程建设工作中,提出各类优化检修工艺的意见及建议400余条;“车轴端面多角度组合探头对全轴进行超声波探伤的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编制了青藏公司货车检修各类规程,制定了技术依据;参与编写货车检修、轮轴作业指导书786份,规范了现场标准化作业;历年质量管理课题获得部优、国优。
王 谦 ,乌鲁木齐铁路局工务处综合技术科科长、 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铁路工务技术管理,工作经验丰富,注重运用专业知识,结合实际解决工务线路维修技术难题;重视参与技术创新活动,两次获得中国铁路总公司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三等奖,多次获得局级科学技术奖,科研项目在乌鲁木齐、成都等铁路局广泛应用,收获了良好效果。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周 密, 乌鲁木齐铁路局乌鲁木齐机务段副主任、 工程师 长期在生产一线从事机车检修专业的技术工作,攻克了新型电力机车在西北严寒、风沙、高温环境下故障频发的技术难题,提高了机车基础质量,为乌鲁木齐铁路局规范机车检修技术管理、保障机车运行安全做出了贡献。2010至2015年获得路局技术创新及青年科技创新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北京青年科技奖
陶 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 教授、博导。围绕面向服务的智能制造研究方向,探索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智能制造服务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第一作者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SCI论文50余篇,SCI等引用1000余次,8篇入选ESI高被引用论文;先后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青年科技奖、北航我爱我师优秀青年教师奖等。
张志勇, 北京大学 教授 。解决了碳基电子学的主要技术难点,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成立了碳基集成电路公司,致力于推动产业化发展。在影响因子超过10的杂志上发表论文近100篇,获得专利13项。工作13次被写入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ITRS)报告。成果入选 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获2013年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入选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杨 莉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 、教授、主任医师。 对急性肾损伤临床早期防治和肾组织急性损伤后固有免疫调控与纤维性修复启动机制的重要科学问题做出很大贡献;促进了中国急性肾损伤跨学科体系的多中心临床合作、提高了我国急性肾损伤的认识与临床诊治水平。通讯/第一作者论文发表在Lancet、Nature Medicine、J Clinical Investigation等国际著名医学期刊。先后4次参加撰写国际指南和专家共识。
兰 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 基于患者特异性多能干细胞,建立了一系列从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到临床治疗和药物开发的新模式。已发表SCI论文39篇,累计影响因子343。获得包括一项国际专利在内的四项发明专利授权,并由国内外不同企业实现商业转化并创造了高额产值。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计划,并获得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
曹春梅, 首都儿科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员 。在心血管保护的机制研究中有所突破,迄今在Nature、Circulation、Circ Res等国际生命科学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影响因子283,被引900余次。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现任北京生理科学会理事、任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和Clinical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杂志编委。
王 博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 副教授 。从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及国家对深海导航的迫切需求出发,针对长航时、高精度导航系统理论和方法,开展前沿性研究。主持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科技一等、二等奖3项,北京市和国防科技二等奖各1项。
高 宁,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运用生物物理学方法(冷冻电镜技术)研究细胞内参与重要生命过程的生物大分子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近五年来,以通讯作者共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包括顶级期刊Nature 5篇,Cell一篇及Nature子刊NSMB5篇。其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核糖体组装、翻译调控、DNA复制起始调控、大型膜蛋白复合物等具有重大基础科学意义的领域。
万德田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项目5项。参与国家科研项目10多项。发表文章70余篇,申请专利25项,获授权专利16项。主持制定国际标准1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5项,国内标准1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省部级科技奖7项。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施 刚,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所长、教授、博导 。主要从事钢结构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SCI 45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主持项目3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10项。6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特邀学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主编规程2部,参编国标行标多部。兼任3个国际期刊编委及多个学术组织委员。
李雪原 ,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系副主任、特种车辆研究所所长 、副教授 。在坦克装甲车辆领域从事科研工作多年,参加了多个国家重点型号项目的研究工作,担任分系统总设计师;在履带车辆综合传动技术、轮式装甲车传动技术、履带车辆液压及液压复合无级转向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受到4次部级科技进步奖励;科研成果已经批量生产,在数十种武器装备列装,取得重大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
陈 芳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营养安全系主任、 教授 。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健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从国家需求与产业发展出发,长期致力于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领域研究,重点围绕农产品加工中的食品安全控制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为食品工业中的危害物控制、以及政府的营养干预策略提供了科学支撑。
毛克彪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主持和参与完成的国家级课题近20项,通过对全球遥感数据和天体运行轨道分析,首次提出了地球气候(特别是地球温度变化)和生态系统时空变化主要是由天体运行轨道位置决定的理论思想。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农业科院优秀青年一级人才。发表论文100余篇,SCI/EI 50余篇,个人专著1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9项,软件专利14项。(没主要业绩)
李志辉,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长期致力于航空航天、汽车轻量化用先进铝材技术研究,在铝合金新材料开发及产业化应用方面取得了关键突破,累计承担了973计划课题、大型飞机专项、工业强基等重要课题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授权国内外专利31件,发表SCI/EI文章近百篇。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北京科技新星计划入选人员。
吕祥锋, 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地下管廊工程灾害评估与安全控制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主持中央引导地方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科技项目等10余项。创新提出地下管廊周边隐患精细探查方法,突破快速定量评价关键共性难题。发表论文50篇;出版专著1部;获专利40项;获省部级奖2项。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
秦红霞 ,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研究院院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多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开发了中高压线路保护、新一代稳控系统、电力系统广域保护控制系统、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等产品,成功应用于10kV~1000kV不同电压等级数百余座变电站及输电线路,累积形成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获得省部级科技奖4项,出版4部学术著作,在核心期刊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申请了20余项国家专利。
木材科学技术奖
张秀标 ,国际竹藤中心助研 。针对现有竹层板及竹质工程材料尺寸小现状,提出了竹材分级使用和大尺寸竹质工程材料的设计制造理念、制造方法和基于封端封面的竹材防护新技术,成功开发出连续竹层板以及大尺寸竹集成材,并完成中试生产线建设,为竹材工程化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目前完成竹集成材方材及弯拱梁的制造及2座竹质公益示范桥梁的建造应用。近5年间,共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2篇,参与申请专利7项,其中获授权专利3项。
蒋佳荔,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副研究员 。“木材黏弹性的湿热耦合效应机制研究”项目是在系统表征木材正交异向黏弹性的基础上,揭示湿热耦合作用对细胞壁组分和结构的影响规律,从分子水平上阐明木材黏弹性的湿热效应机制,并建立黏弹性本构模型。研究结果为模拟和预测木材在复杂环境中发生的变形与破坏行为规律提供科学依据,对优化木材湿热处理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发表国内外学术刊物论文16篇,合作出版专著1部。
木材科技教育奖学金
刘 霞,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森林培育,2014级博士一班。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累积影响因子5.483);专利1项;参编著作1部;参与课题5项;担任班长及学术部副部长职务;获得林科院林业所“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博士在读期间均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获“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等多项荣誉。
杨雪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2015级博士南京班 。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努力进行科研实践,具有一定的独立科研能力。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SCI收录4篇;申请专利5项,其中授权4项。主动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拓展视野;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作为寝室长,所在寝室获得过两次“文明寝室”一等奖。
胡万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生物质能源与材料,2015级硕士一班。 截止2016年10月,参加各类培训、会议5次;发表一作SCI论文1篇(IF:0.79)、二作(导师一作)论文1篇(IF:3.982)、处于审稿第2阶段一作SCI1篇、会议论文2篇;参与授权专利2项,已申请并受理3项,其中2项为主要撰写人;两年学业一等奖学金,参加亚太林联大会展出学术海报被评为9个最佳海报;参加GRE和托福考试。
杨 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木材科学与技术,2015级博士二班。 课程成绩优良,参与国家级课题项目2项。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期刊论文3篇,其中SCI收录2篇。担任国际竹藤中心第七党支部组织委员和第十届研究生会学研部副部长职务,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竹藤技术委员会第一次年会”和“第四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等社会实践活动。
高志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木材科学与技术,2014级硕士二班。 硕士期间课程加权平均分专业排名第1;撰写论文5篇,其中2篇已发表(SCI 1篇),2篇已录用(EI 1篇),1篇审稿中(SCI);申请发明专利1件;参加4项省部级或国家级项目,获鉴定成果1项。获得“梦天奖学金”、“专业一等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木材工业保护大会优秀论文奖”、“文明宿舍”等荣誉。
秦理哲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木基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2014级博士二班。 博士期间培养了独立创新的科研能力,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EI收录2篇;参编著作1部,申请发明专利1件;获企业奖学金和优秀论文奖。多次参加大型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篇,作口头报告并获优秀报告奖2次。作为副班长,处理班级事务业绩突出,获“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积极参与党员及公益活动,力求全面发展。
张帅楠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林木遗传育种,2014级硕士二班。 全面参与研究组科研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SCI、EI收录各一篇),在投1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曾任亚林所研究生会主席,引领研究生会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开办了“英语角”、“公开学术报告周”等活动,赢得一致好评。曾获 “亚林所奖学金”、“活动积极分子”、“优秀学术报告”、“2016年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
谢 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林木遗传育种,2014级硕士昆明班。 在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所学习期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整理并制作植物标本10份,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次,学业奖学金一等奖3次。共发表论文4篇,其中SCI3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
工程教育学生奖
楚金辉 ,共青团员, 北京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1401班。 经过一年的努力,成绩从大一的学院第25名提升到第6名。2015年12月参加大学生物理竞赛获得二等奖,在2016年学院的结构力学竞赛及混凝土设计竞赛中均获得团体一等奖。与队友去平北抗战纪念馆参加社会实践。在2016年5月竞选了班委,以提高学业和工作能力。
杨 坤 ,共青团员, 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土木类), 2014-01班。 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同学关系融洽,模范遵守校规校纪,两次获得校级三好学生荣誉称号。2015年9月至2016年6年曾担任茅以升学院学生会主持部部长,能妥善处理学生会工作和个人学习之间的关系。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结构设计等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3次、省级奖3次、校级奖10次。
范学宽 ,共青团员, 同济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2014级土木2班 。学习刻苦,专业成绩突出,曾获得同济大学新生奖学金、中建八局奖学金、同济大学第十七届大学生结构设计与模型竞赛特等奖等奖项与荣誉,并积极参加志愿活动,担任学院学生助理。
刘 兴 ,共青团员 ,东南大学 ,土木工程,051136班。 成绩排名1/182,曾担任南京青奥会志愿者,连续两年获国家奖学金,多次参加各类竞赛,获“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江苏省一等奖,“东南大学力学竞赛”二等奖,“江苏省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一等奖,“东南大学健康素养知识竞赛”一等奖。获东南大学2014-2015年度 “三好学生标兵”荣誉称号。
袁 昱 ,中共党员, 天津大学 ,土木工程1班 。学习刻苦努力,该学年加权成绩位列专业第十二名,三学年来位列专业第九。积极参与科研实践项目,并参与学院学业辅导工作,现担任建工学院土木一班混合党支部书记,曾担任学生党总支办公室副主任、15级土木甲班班导师。课余时间热爱写作、运动,并学习日语以及大提琴。
沃中原 ,共青团员, 清华大学, 土木工程,结33班 。年级GPA第三名,发表国内会议一篇,国际会议摘要一篇;国家奖学金、全国数学建模一等奖、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奖项,其他校内荣誉若干;于2017年秋天赴美攻读CEE博士。
孙达明 ,中共党员, 河海大学, 土木工程,2013级6班。 曾担任院本科生科协副主席。前三学年平均绩点4.82,排名第四,推免研究生综合成绩排名第一。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特等奖、2015年江苏省大学生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竞赛特等奖。获河海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及优秀学生、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
钟学琦 ,中共预备党员, 哈尔滨工业大学,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2013级 。从大一开始担任班长至今,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同学。学习勤奋刻苦,成绩排名在专业前15%,2013至2015年均获得人民奖学金,2016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曾获得大一年度科技创新项目校级二等奖。且热心参加公益活动。
周凌霄 ,中共党员 ,浙江大学 ,土木工程1301班。 就读于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卓越班,学习刻苦,专业排名6/181,多次获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等荣誉。作为负责人主导并顺利结题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请的一项发明专利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此外参加了美国ASCE中太平洋赛区土木工程竞赛、SRTP等科研项目,现已保研本校继续深造。
铁道教育希望之星奖
晋 京 ,共青团员, 北京交通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1303班 。精勤求学,脚踏实地,从专业排名11到专业第1。谨记知行校训,锻炼自身实践能力,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获校一等奖、北京市大学生电路设计大赛获市级三等奖及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项目等多项科研活动。全面发展,加入校舞蹈艺术团,参加120周年校庆等多项校文艺活动及比赛。不忘初心,勤工俭学,自力更生。
王 涛, 共青团员 ,北京交通大学, 铁道运输专业,运输学1501班 。身为年级龙头——詹天佑班的一员,在大一学期考评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平均学分绩点4.27,思测成绩89.1,综合成绩91.62,年级排名第三,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在各类活动中表现积极,为班级建设献言献策;在年级担任团总支,配合辅导员处理年级各项事务。与同学和舍友关系融洽,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赵 迪 ,共青团员, 北京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1407班。 学习刻苦勤奋,获得一等学习优秀奖学金,积极参加学术竞赛和课程竞赛,获得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二等奖等优异成绩。工作上担任班级组织委员,协助班级团支书组织团日活动和进行班级日常的管理工作。在生活中,是一名积极的共青团员,与同学关系融洽,乐于帮助同学,起到了带动周围学风的作用。
刘冠颖, 共青团员, 西南交通大学 茅以升学院(信息类),2013-01班。 勤奋努力,成绩优异,踏实认真,全面发展。曾获2015-2016学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四川省一等奖、2014-2015学年西南交通大学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2014-2015学年校第七届大学生课外创新实验竞赛二等奖、2014-2015学年信息学院第一届旋转式彩色LED显示器设计制作竞赛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赵雪微 ,中共预备党员, 西南交通大学 茅以升学院(材料类) ,2013-01班。 本科入学时,经过重重选拔,进入西南交大重点实验学院—茅以升学院。学习方面,勤奋刻苦,曾6次获得综合奖学金,1次国家奖学金,1次三好学生标兵等奖项;科研竞赛方面,多次获得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奖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一篇文章;社会活动方面,曾被评为二星级志愿者。现以专业第二保研北大工学院。
姜 晗 ,共青团员 ,西南交通大学 茅以升学院(力学类), 2013-01班 。严格要求自己,绩点位居专业第一,曾获得茅以升院的“唐臣奖”、 “三好学生标兵”等。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曾在建模美赛中获得二等奖,五一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在科研方面,一篇SCI论文在投。2016年获得西南交通大学学生个人最高荣誉—竢实扬华奖章。
徐俊东, 共青团员, 同济大学, 轨道交通试验区。 学习勤奋刻苦,专业成绩优秀,平均绩点4.49,曾获学院一等奖学金、特等“励志奖学金”等。社会活动方面,积极主动,曾加入创造社及学院团学联实践部等学生组织。踏实肯干,认真负责,主动性强,遇到困难任务从不退缩。乐于助人,积极参加学校及学院组织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
刘 磊 ,共青团员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4级土木1班 。学习认真,成绩优秀,曾获得同济大学数学建模校内赛三等奖、上海市二等奖等奖项。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担任拉风跑步俱乐部活动策划部副部长、上海国际马拉松志愿者等,并在安徽省霍山县大化坪中心学校支教。
刘思聪 ,共青团员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4级土木11班。 学习认真,曾获得2015年同济大学数学竞赛一等奖、上海市数学竞赛三等奖、2014-2015学年国家奖学金等。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获得2015年同济大学健美操比赛一等奖(团体)、2016年同济大学校运会龙舟比赛第四名(团体)等。
王锋锋, 中共预备党员, 东南大学,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2014级茅以升路桥班 。上学年成绩排名4/102,获得东南大学英语阅读竞赛一等奖、江苏交通院奖学金和东南大学三好学生等荣誉。参加南京地铁志愿者和《上海和南京高校自动售货机情况调查》等志愿服务活动。现有两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基于非接触观测技术的FRP格栅/ECC复合约束混凝土柱的实验研究》和《高速公路二次事故风险动态预警》,综合能力强。
谢佼宏, 中共预备党员 ,东南大学 ,交通工程 ,2014级茅以升交通班。 绩点4.01,排名4/90,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三等奖。现有一项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ARIMAX-EGARCH模型在交通预测中的应用---以道路交通流量预测为例》,一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基于高精度交通流数据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风险主动预警》,并发表论文《Application of ARIMAX Model on Forecasting Freeway Traffic Flow》。任学院班指导,通过CSC项目选拔,将赴加拿大开展科研实习。
张靖霖 ,共青团员 ,东南大学,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2015级茅以升路桥班。 成绩优异,绩点4.107,排名3/102。热心公益,参与《南京部分大型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的调查与探究》项目、参与支持农村教育的冬令营活动、在尚学教育机构义务助教等。在第六届创新体验竞赛中荣获校级三等奖。担任JOIN艺音社副社长,组织《新老生联欢》、《时光摆渡音乐会》等多项文化活动。
宋子浩 ,中共党员 ,大连交通大学, 车辆工程车辆,(詹)132班。 成绩优异,学习排名1/298。曾担任班长、大连市慈善总会义工等,曾获学校一等优秀学生综合奖学金、“学习之星”称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二等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全国一等奖等。与同学相处融洽,热心帮助同学解决困难,担任“小讲师”为同学讲解课程知识。生活节俭,同学生活上遇到困难,尽其所能帮助解决。曾去贫困地区帮助贫困儿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
赵泽明, 中共党员, 大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土木工程(茅以升)132班 。秉承党的宗旨,创先争优,是先进典型的排头兵。作为院学生会副主席,思想端正,成绩优异,生活简朴,表现突出。是一个追梦人,在逐梦的道路上始终秉承着明德求索,锲而不舍的精神,以自信为矛,毅力为盾,勇往直前!
蒋湘平, 中共预备党员 ,中南大学 ,土木工程,(以升)1301班 。前三年加权和综测排名均是7/470,成功保研至同济桥梁系。取得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三级证书,被评为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连续三年获得校“优秀学生”与校一等奖学金,获得国奖,国励,新华联A类助学金各一次。共取得学科竞赛国家级省级校级奖项各3,4,6项。
上官明辉 ,共青团员,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以升)1401班 。现任土木院新闻中心副主任、土木1510班班导师助理、土木院14级年级助理等职务,获中南大学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团员称号,曾获国奖、新华联(A类)助学金,获数模美赛二等奖、省力学竞赛三等奖等。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二、三、四级考试,参与自由探索项目获国家级立项。曾在天津大学参加全国第八届茅以升班夏令营。
黄雅文 ,中共预备党员, 中南大学 ,交通运输,1403班。 成绩优秀,曾获得国家奖学金、校特等奖学金、优秀学生称号。获得奥图泰可持续发展创意奖、校创客大赛一等奖。英语四六级优秀,雅思考试通过。热心公益,获得“交通院优秀志愿者”,参加2016年交通院湘西支教团以及泰州市先锋公益社团援藏活动。
罗军涛, 中共预备党员, 兰州交通大学,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1301班 。思想进步,为预备党员。学习踏实勤奋,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英语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考试,智育和综合测评成绩均排名专业第一,连续两年荣获国家奖学金。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和学院教学信息员,认真负责,乐于助人。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荣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大赛优秀奖,大学生数学竞赛和英语阅读大赛二等奖。
周浩然 ,中共预备党员, 兰州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1401班 。全面发展,不断进步,严于律己,踏实认真。学业综合测评成绩位列专业第一,通过英语六级和计算机二级,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英文演讲和数学竞赛等学科竞赛上斩获颇丰。酷爱运动,擅长乒乓和长跑,多次参加马拉松等体育活动。坚持研习书法,作品入选甘肃省大学生书法精品展。
段 杰 ,中共预备党员, 石家庄铁道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试1304班 。思想上积极上进,要求严格。学习上刻苦努力,连续多次获得一等奖学金。担任学习委员,积极为同学服务。生活上勤俭节约,乐于助人。在老师带领下,参加了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并顺利结题。获得2015年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2016年河北省省级三好学生,2015年国家励志奖学金等。
尹赵爱 ,中共预备党,员 石家庄铁道大学 ,土木工程专业,试1302班 。积极进取,努力做到品学兼优。思想健康进步,上进心强。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成绩优异,曾获两次“校级三好学生”和励志奖学金。担任学习委员,积极参与班级工作,班级多次获得优良学风班。通过参加各类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河北赛区二等奖”和“十八届结构设计大赛”校级三等奖。
张海强, 中共预备党员, 华东交通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铁道电气化),2013-4班 。学习成绩优异,获得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科技创新能力强,申请国家专利29项,作为第一作者获 “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ICAN创新创业竞赛全国二等奖等奖项,被团中央授予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的最高荣誉--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等称号。
刘奕斌, 中共党员 ,华东交通大学, 道路与铁道工程,2014-1班。 学习成绩优秀,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两年均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奖学金、学院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干”等。积极参加学术竞赛活动,获得校数学竞赛二等奖、校物理竞赛一等奖、“认证杯”数学建模大赛三等奖、全国数学建模大赛江西省二等奖等20余项荣誉。积极参与学院老师科研课题、发表论文与申报专利。
万卫领, 中共预备党员, 唐山学院 ,13级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大一学年获唐山学院创业策划大赛一等奖。大二学年获河北省三好学生称号、河北省优秀实践队员称号、北京市大学生暖通空调设计实践大赛三等奖。大三学年担任唐山学院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会长、获河北省“调研河北”省级一等奖、北京市大学生暖通空调设计实践大赛二等奖、国家励志奖学金、唐山学院校园“实践之星”称号。
王建超 ,中共预备党员, 唐山学院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13轨道交通本。 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16年国家奖学金、唐山学院二、三等奖学金,并获得“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通过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考试。2016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负责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学竞赛二等奖。担任专业团支部书记,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合作能力。
孙嘉昕 ,中共党员, 苏州科技大学 ,建筑1211班 。热爱专业,刻苦努力,总成绩专业第一。2016年获国家奖学金,曾多次参加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学科竞赛,获2015年Autodesk Revit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优秀奖。主持江苏省重点、校级科研项目各一项,均顺利结题。担任班长,连续四年获得校优秀学生干部。充分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仇霄涵 ,中共党员 ,苏州科技大学,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1312班。 担任班级团支书,曾任院团委办公室主任。荣获国家奖学金,亚翔奖学金,多次获校综合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的称号。荣获“韩素音”杯校园翻译大赛一等奖,“求索杯”党史知识竞赛优秀奖等,参加了 Equilibrium Conditions Hydrate Dissociation for Carbon Dioxide + THF课题研究,并以第三作者身份在SCI与ACS上投稿一篇学术论文, ACS已录用。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林衍宏,元朗商会中学 ,获奖项目名称:智能手机全景摄影自拍电动装置
王一格,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获奖项目名称:基于智能手机的便携式数字化农作物考种仪研发
王雅如,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 ,获奖项目名称:基于文丘里效应的多功能清洗机器人
苏 婕,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获奖项目名称: 前轮升降式行走喷雾器
李铭阳、连若绮、胡 頔,辽宁省实验中学 ,获奖项目名称:跳跃滚动复合轮式移动机构
文 浩 ,湛江市坡头区第一中学 ,获奖项目名称:控制害虫数量——褐飞虱新基因NI23867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任彦宇, 重庆市第八中学,获奖项目名称: 多维纳米结构声表面波有毒有害气体传感器的设计研究
杨熠欣、魏翔东,上海市七宝中学 ,获奖项目名称:基于行为识别的智能密码保护系统及应用
贾子畅 ,武汉市第六中学 ,获奖项目名称:城市快速路高能互通立体交通桥(升级版)
张加源,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获奖项目名称:减阻新思路——融合式翼消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