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在主持“东大”工科期间,有自己的办学知道思想。他主张改革书院式的、灌输式的教学,提倡工科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先习后学,边学边习”,并提倡导科研、教学和生产要互相结合,交叉进行。主张将学生由“受体”改变为“主题”,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授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培养学生自立学习、自立研究的习惯和能力。他把中国传动教学中的“教学相长”等好的经验,和西方教学中的重视培养独立研究等好的做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深得学生好评。他在“东大”担任的课程,常超过聘书上规定的每周14—16课时,有时每周授课达20节以上。他先后开设的课程有:结构力学、桥梁设计、土木学、学校建筑等。他还尝试过“学生考老师”的教学法,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教学效果甚好。东南大学当时已采用“学分制”,学生可以自由选课。选听茅以升授课的不仅有工科学生,还有其他科学生及教师,当时工科全部学生只有60余人,而他的课堂中听课者常在百人以上,往往把教师挤得水泄不通。
茅以升认为工科教育主要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而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必须具备下列6个要素:品行、决断、敏捷、知人、学识、技能;同时提出效率是工程师的最重要观念。对于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目标,他有制定了八项具体要求:1、善于思考;2、善用文字;3、善于说辞;4、明于知己;5、明白环境;6、知所以然;7、富于经济思想;8、品德纯洁,深具服务只精神。上述培养要求,迄今仍有借鉴意义。
关于他的治学经验,他总结为“十六字诀”,即:“博闻强记,多思多问,取法乎上,持之以恒。”他认为:要想当专家,首先应该是“博”士;想要成才,唯有靠勤奋;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持之以恒;学习、研究都要有计划,有了计划要严格执行。茅以升一生勤学苦练,于青年时代,就能流畅地背诵圆周率的百位小数点;成才以后,仍耕耘不止,几十年中,累计在中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达200余篇。1986年北京出版了《茅以升选集》,辑录了他的主要论述40余篇,其中有关工程教育的就有近10篇。
(作者韦钰,东南大学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