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式教育中,举办最先、成效最著者,当无过于工程教育。此诚我工程教育同人所堪引为欣慰者。然吾人遂即踌躇满志,不加省察,自封故步也。抑现时状况,果已悉臻完善,无须改进乎。
工程教育之最大目的,在培植工程上之有为人才。此种人才,应具下列之条件,(一)善于思想。(二)善用文字。(三)善于说辞。(四)明于知己。(五)明白环境。(六)科学知识,知其所自来,及所用之方法。(七)富于经济思想。(八)品德纯洁、深具服务之精神。以我国工程教育之现状,已足尽其职责,毫无遗憾乎?据考察所得,故知其不然。然其症结究何在乎?
兹篇所述,系就工程教育之现状,加以建设之评论。计分学制、招生、课程、实习、考核、教授及服务七章。各成段落,而赘以结论。至其旨趣及范围,则有如下述:
一、专就大学程度之工程教育立论。文中“工校”二字皆指工科之大学,或就大学之工科。
二、我国工程教育之情形,因无详细调查,至难有精密之统计。虽有两三校为著者所深悉,然挂一漏万,无宁从缺。篇中事实,无准确数字证明者,以此。
三、我国工校之学制,多与美国工校相似。著者之经验,亦以此类学校为限。故发言立论,未免偏囿。阅者谅之。
四、此篇所述范围,以纯粹教务为限。至经费、设备、管理及其他有涉行政事宜者,均从略。
五、教育之事,头绪纷繁。欲图改进,决非仓猝能成。本篇旨趣,只在列举事实,责其意见。即有建议,亦纯凭理想,未经实验。谓为研究之途径则可。改进之说,尚不敢承。
六、篇中参考事实,独详于美国者,亦为学识经验所限。倘承欧陆学者予之指教,曷盛感幸。
一、学 制
我国工校学制,虽因历史关系,颇不一致。然除少数因袭德法等国学制外,因其大多数皆模仿美国。兹举其特点如下。
一、学生入学须经本校执行之入学考试。及格后,方得录取。
二、录取学生,照其志愿程度。分科编级。所有各科各级之课程,均经列表规定,全班一致。每周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席。如是修学四年,始得毕业。
三、各种学科包含之知识,就其性质内容,分为若干课。各系一名,略无重复。并按照一定之标准,分别前后,循序修习,不得躐等。
四、各种课程,修毕后即经一种考试。如能及格,则对该课之责任已尽。如全级之课程,则须于下半年度补习。
五、各课程度,以所用课本为标准。教授方法以注入督促为原则。考核制度,以划一程度为目标。
六、所有课程规章等,一经规定甚少更动。故各校皆有特殊之情形。
以上情形,在吾人习之美国学制者,大多视为当然,不觉其利弊之所在。然试取欧洲各国之学制相较,则其中优劣,有足供吾人研究者。殆其参考之借鉴也。
(一)英国 英国实业隆盛,故工程教育以实用为主。最初之工程师,只就其经验所得,发展其技能,因职务所需,涉猎于科学,并无高深教育为入世之准备,所有著名大学如“剑桥”(Cambridge)等,对于应用科学,其初皆不重视。迄于挽近,因局部之实业学校增多,程度渐跻于大学,始有陆续开办工科者。按其现行制度,最足引人注意者,则其富于伸缩之弹性。如毕业学位不仅限于在校学生,即校外学生具有相当学力者,亦可应试取得,如“伦敦”大学是也。此外各大学大都有三种学生。一为希冀取得文凭者,一为希冀取得学士学位者,一为希冀取得学士学位而附以荣誉者。第一类学生,只须具有选读工科之能力。第二类学生,则须经入学试验,对于本国及一种外国文,数理化等科学,均应具有根柢。第一、二类学生之肄业期限,除“格拉斯哥”(Glasgow)大学为四年外,其余大都为三年。第三类学生,则或须四年,或仍三年而将功课加重,初无一致。至各课程之内容,则完全偏重于科学及工程方面。所有普通之基本课程,均假定于中学时修毕。学生所读功课,虽经规定,但理论部分,则除在课室讲授外,余仅示以范围,列举书名,由学生自行选读,不似美国学生所受之拘束。各课成绩,亦赖考试为稽核。但因每班人数甚少,教室照料较周,故学生之程度参差不远。此英制之大略情形也。
(二)法国 法国富于研究科学之精神。故工程教育在一七六〇年是即行开办。盖认为科学研究之分枝,与英国之实用主义有别也。学生入校,皆须经严格之考试(Concours)。其艰深远在我国之上,故录取人数极少。而入校学生之降级或不及格也为少见。各科教授方法,理论部分最为透澈。学生修习,除做题外,每星期皆有考试。年终时,各科亦有大考,为评定之根据。肄业期满。由校授于文凭,但无学位。至教授人选,则视可称而别。大抵科学理论,均延名宿,而技术学科。则聘著名工师。故法国工程学生之科学根柢甚深,而攻读之勤亦为罕见。其毕业后之执业工程界,以研究改进为最大之兴趣。则固其国名性有以致之也。
(三)德国 德国工业科学,俱极注重。故工程教育之完备,亦彪炳一时。而中等教育之完善,尤为各国所罕见。兹专就大学论之。则创立机关均为各邦政府,私立者几不一见。学生入校,只须中学毕业,得有凭证,并在实业界有半年之实习,即可收录,无须经过考试。且无名额之限制。入校后亦极自由。既无班级课程之束缚,更无学分成绩之可言。盖将学业进步之责任,完全置诸学生本身,而鼓励其自动研究之精神也。其教授之任选,至为精当。不仅学识湛深,大都得有博士之学位。且其工程上之经验,尤称宏富。曾任工程重要职务至十年以上者,比比皆是,故待遇固极优厚,而社会重视教授之心理,尤为他国所少见。教授亦以是为终身职业,用能忠于所事,奋发有为。学生入校后,所选学科,概由自定,无相当之指导。每科课程,亦无规定之时间表按时上课。除应读科目由教授预为规划,以定范围外,其余修习时间,进行程序,均有学生自行酌定。且各校之程度,全国一致,并可往来各大学之间,择其景慕之教授,随从学习。盖德国工校之教育,皆集中于一二教授之身。每校皆有其特长,而非他校所能及也,其教授方法,以造成相当环境启发学生自动能力为目标。如每一学科之主任教授,皆有其教师、办公室、图书馆、藏书室、实验室之类,互相联络,自成一组。身处其中者,宛若服务于实业界之研究室,而无学校形式之拘束。教授俨若工厂之总工师,所有学生工作,接预为规划,监察进行,故能引起学生之兴趣,养成高等技术之人才,诚德制最良之特点。学生修习之时间,自入学起至毕业止,至少为九学期。其中最末一学期,则为预备论文之用。全期考试,共只两次。第一次在肄业两年后举行,考验其基本学科及力学之类。第二次则在九学期之末举行,考验其工程技术上之学识。此外更须有半年之实地经验,方得毕业,接受文凭。至平时各大功课之成绩,则均不加考核。即上课与否,亦无规定。此德制之大略情形也。
上述各制,各有其精髓及目的。因国情之不同,自难一律。然亦有共同之点焉。(一)分科学习。(二)每科课程之修习,依直线式前进。(三)毕业生成绩务求一律。如有半途废读者,只成畸形之工师。此从高等教育观之不能不认为当然之原则。然为广植实用人才及发展学校技能计,亦为始无研究之余地。近年来颇有工程学者力主打破此种现行制度者,兹举其极端之说如下。
(一)分职法 现时工校之分科,皆依工程事业之性质为标准。如土木、机械、电机是也。选修某科者。则对于该科之学识皆当涉猎。而该科范围内之各种职务,亦假定可以逐一胜任。然人之秉质,个性既殊。且虽同一学科毕业生,同在一地服务,而其职务之性质,亦不能彼此皆同。或任管理,或主营业,或事研究,皆为各业所应用。今试就主持管理者言之。则其在校所受之教育,果能尽用于管理之事乎。其他学科因在校无暇兼顾,果无管理毫无关系乎。精于一种实业之管理者,遂不能改就他种实业管理之事乎。若任管理之事已久,深得其中乐趣,亦愿改就他项职务乎。准此以观,具见工校学生将来之归宿,必依其性质趋向,而投身于一种最适当之职务。至其在校所收之分科教育,于将来事业之所用,并不能有充分之裨益。此不能谓非分科制之缺点。美国“威斯康新”(Wisconsin)大学教授“拜纳蒂”氏(E.Bennett)有见于此,故有分职教育法之提议。就各种工业应有之职务,分为研究、计划、督察、管理、营业五种。而将每种职务应学之学识技能,编为课程,各成一科,有学生自由选学。毕业于某一科者,则该职务即可胜任,而所知之事务,固不以一种工程为限。换言之,即既行之分科法为横的分类,而此项分职法,乃直的分类也。
(二)混合法 现时工校之课程,皆先谈理论,次及实验。基本学科,虽蓄义精奥,必习之于先。专门课目,即显明易晓,亦置之于后,此种程序,不仅减少读者之兴趣,晦藏各课之关系。且学生选课时,既不知各科之背景及真相,以资择别,修习时复无适当方法验其是否相宜,分别淘汰,于教育效率及学生前途,实多妨碍。美国“康奈尔”(Cornell)大学教授“加拉比多夫”氏(V.Karapetoff)为救济此种现状计,因有“混合教育法”(Aoncentric method)之提议。将每科课程重新编制,取其性质专门,而易于讲解,足以引起兴趣者,尽量置于初二年级。其基本学科之陈义较深,应用较晚者,则酌量分配于较高年级。每一功课,视其内容之深浅、分为数目、编入相当年级。总以应用部分在前理论部分属后,且每年功课自成一组。各组之表面相同,程度有别。照此方法学生在第一年级时所读功课。皆属一种工程之精要。使其周知涯略,审别所选学科之当否。性质不投者,即可及早他去,免入歧途。志趣符合者,亦无艰深理论,阻其上进。至第二年级时,则将上年之功课重新复习,但理论渐多,程度较深。如是递进至第四年级时,则工程部分已大半修毕,尚余纯粹科学之艰深而有关部分,为透澈之研究,学生经此种教育,其特长之点三,(一)修习目标,确定既早,则精神贯注,对于一切课程,知其轻重关系。(二)课程中之实用部分,先于理论,则彼此之联络关系,益为明显,而理解也更为透辟。(三)前后课程之名目相同,则忠言部分必多重复,不至遗忘。
(三)阶段法 此为美国著名工程师“瓦特尔”氏(J.A.L.Waddell)所建议。将每科课程,分为若干阶段。程度深浅,依年递进。毕业于第一段之学生,离校后得为低级工师。毕业于第一及第二段者,则可为较高工师。各段全行修毕者,则可为高等之工程顾问及研究工师。此法之意味,结余上述两法之间。其优点在予学生以弹性之训练,以取得相当之职务。盖与职业教育之用意,如出一辙也。
(二)招 生
现时最普遍之招生方法,含有三种程序。(一)审查志愿入学者之资格。(二)资格相当者,予以甄别之考试。(三)考试及格者,依其成绩次序,按照预定名额录取之。
(一)审查资格 最重要之条件,为学力之证明。入学者之程度,须能与所入学校衔接。如投考大学者,应由中学毕业证书是也。此外,如年龄籍贯等,视各校之情形,亦间有规定。
投考生之资格,是否必有凭证,始能确定其学力相当,品质俱佳。而因特种原因,未能在中学毕业者,是否即因此而剥夺其入学之权利,实为教育上之问题。然此事牵涉学制。推其极,不过阻碍少数求学者之机会。兹姑不具论。
(二)甄别考试 严格言之,资格既经审查,是已有甄别之意味,原无待于考试。美国大学之招生,往往只凭中学毕业证书为学力之证明,无须另经考试。此盖假定中学之毕业试验,于大学之入学试验,有同等价值也。然以我国中学程度之幼稚,及大学章制之不统一,此种办法,一时殊无实现之可能。但照现行之考试制度,其中亦不无可议之点。
1.现时工校之课程,大都用西文讲授。故入学考试之试题及答案,除国文外,亦相率而用西文。致多数中学毕业学生,为之裹足。
2.入学考试之各种命题,大都由各学校各科教授担任,彼此无切实之联络,及共同之标准。以至各科程度,高下不齐,而应考者亦不知所措。
3.普通入学试验,仅有笔答一项。录取与否,即以此为衡。至投考者之志趣,品质,个性及一切状况,悉置不问,殊失甄别之本意。
4.多数工校,为表示程度高深起见,所出入学考试之试题,往往过于艰深,而忽略各科之基本学识,此种偏干消极的缩减方法,实不足以鉴别全体程度之真相。
(三)录取标准 工校因设备关系,对于录取名额,不得不加限制。故投者虽经考试及格,亦未能尽量容纳。只能就成绩之高下,定取舍之标准。此种限制,一时自无取消之望。然亦有应行考虑者。
1.工校每次招生,报考人数,辄达招生名额十倍以上。录取标准自当严为规定,以杜幸进。然照普通情形,因试题过于深奥及学生程度太低之故,评卷之时,转形困难。录取标准,竟不得不随之降低。故从事实言之,各校录取新生中,求其无一不合格者,直为从来所未有。
2.入学考试之试卷,大都由出题之教授评阅。其成绩如何,只凭主观之意见,未足为确定之定评。且最后总成绩由各科成绩均等平均,尤不足为取舍之依据。
3.各校有因特别情形,对于考生之籍贯及情状,不得不加以注意者。往往为求合适某种条件之故,以至影响于录取之程度。
由上所述,具见现实之招生方法,以考试为中心。所谓审查录取,不过为当然之手续。今欲研究改进之道,应先问招生当以何为标准。欲达此目的,是否以考试为唯一之方法。从学校言之,每一学生之培植,须费若干之精神财力,始克有济。对于来学之士,自应悬一标准以为取舍之根据。尤工之作器,必慎于取材。嗣后之工作,始不至于虚掷。然从学生方面言之,则投考之先,本无坚定宗旨。只知就声誉卓著之学校,报名投考。所选职业,是否适当,无暇过问。而一经录取入校,其一生之事业,遂定其趋向。将来有无成就,胥视其所遁途径,有无差误。在校之光阴,有无取偿,尚其余事,则招生之举,影响于学生者,较学制为尤大。虽命为工程教育中最重要之问题,亦非过语。据美国工校统计,每一百人入工校后,有六十人不能毕业。我国虽无此项统计,但半途废读者亦必居其多数。此犹指在校情形言。若更推及出校后之状况,则此少数毕业生中,能终身从事工程,有所成就者,其数将益为减少。故从学校言教育之效率,已极低微,而入学者所受之损失,尤不可以数计。此种现象,不能谓非招生不当所致也。
招生之须立一种标准,固无疑义。即以考试为检定甄别之方法,亦事实所容许。然考试之目标如何拟定,方法如何规划,除考试外应用何种鉴别为辅助之工具,则不可不先为考虑。
普通考试最大之弱点,在用主观方法,预悬标准。而以能达此标准为合格。至于此种标准是否适当,不能达此标准者以何为区别,则悉视一己之意见,不能为公允之凭断。且着普通方法,学生之个性如何鉴定,只能如何测验,将来能否成为一有为之工师,均无从知悉。是考试之功用,不过于试卷中领略学生之记忆能力而已。
欲图补救,有先决之事三。
1.所招学生应有何种资质、志趣、能力、体格、习惯及程度。
2.欲洞悉以上各项之真相,应用何种监察方法。如须用考试,则每项应有何标准。其测验之法如何。
3.各种考试及测验,应如何始能免去主观之臆断,而得可靠之结果。
工程师之事业,大都偏于物质。用客观方法,原可量度其成就。故工程教育亦不难借科学方法,图其进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桑戴克(E.L.Thorndike)氏,曾用极精密简单之客观方法,试验某工校之第一年级生。就其结果,推定各生在校之已往及未来成绩,与事实若合符节。是足见招生问题已有解决之可能也。【据开莱(T.L.Keller)氏之研究,若仅用五种关于数学及两种关于填字之试验,则于五小时内,即可周知一学生之程度及特性。】
(三)课 程
我国工校课程,大都抄袭欧美,而以美国式为尤伙。究其内容,是否为最良之制度,能否适合我国之现状,皆应予以充分之考虑。盖美国积多年之经验,已深悟其现行制度为有改进之必要也。美国工校,大都附丽于大学,为文理科所主宰。故其历年进展之途径,多受各方之牵制,与法医等科之发动于各该业之本身者情况不同。故效率亦相形见绌。如医生律师几无一非大学毕业生(指美国),而工程师之受有大学教育者为数盖鲜。此不能不归咎于教育方法之失策也。然课程为实施教育之主要工具。欲求教育之实效,自当首谋课程之改进。
(一)课程次序 工程为应用科学。故现时之工教课程,有一公认之点,即将各种纯粹科学置于专门学科之前,而假定理论必先于实验是也。如学生之在初二年级时,必先授以数理化之科学,及人文课程。至三四年级时,始有各项专门技术之学科。即每种课目之内容,亦必先谈理论而继以实验。此程程序,完全受大学文科之影响,而实有背于教育之原则。盖人类求知之欲,发源于好奇之念。今先授以精深之理论,而不使知其应用之所在。则不但减少求学之兴趣,且研习理论,亦不易得明澈之了解。此外尚有连带之障碍如下:
1.学生入校之始,若先授以理论科学,则与其在中学所习者,除程度深浅不同外,无多差别。不能引起对于所习工科之兴味。
2.普通学校规章,升级次序,不能躐等。今科学理论在前,而工程课目在后,则有工程天才而于高深理论欠缺者,势必先受淘汰,而理想高超不宜工程者,反随众生级,至入歧途。
3.工校分科,大都始于第二年级。今第一年级之课程,既属于理论科学,与各种工程同有密切关系,则学生不能鉴别各种工程之异同,为选择学科之准备。
4.理论科学原为工程之基本学识。但两者之关系如何,轻重何在,初二年级之学生,往往不能识别。只就课堂所授,囫囵修习。及至升入高年级时,处处应用科学,反不知其关键之所在。
5.工程事业,日新月异,困难问题,随在皆有。今学生在校,动将理论归纳于事实,则此后解决工程上新事实时,将有不知所措之感。
根据上述原因,现时工校已觉现行制度之不当,故有多种提议,以为补救。如(一)在第一年级时,加入简易工程科目,如测量工厂实习之类。 (二)在第一年级时,请工程界名人常川演出,并外出参观。(三)从第一年级起,将理论及实习课程并行,一半时间授课,一半在厂实习(见实习章)之类。然除第三法外,其余收效甚微。今人有提议先授工程科目,次及理论科学,将现行成绩完全倒置者。然事属创举,变动过巨。非经长时间之缜密研究,恐难遽成事实也。
(二)课程内容 工程课程可分为三部分。(1)基本课目,(2)专门课目,(3)选修课目。第一部分为各种工科之基本学识,第二部分为某种工程之必须学识,而第三部分则参酌各生情形规定之选课也。
1.基本课目 此为各种工程之中心课目,盖一切工程,均有其共同立足之点,如纯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等),机械艺术(绘图、测量工厂实习等),文学(本国及外国语),经济及管理类是也。唯各类之内容则因各地情形不同,观念互异,至不统一。如以“微积分”之课目而论,则在美国有两校规定钟点相差至四倍以上。其它如关于文学外国语及工厂实习等课之争论,至今也尚无适当之解决。尚有一普遍之现象,即此种基本课目,各自为政,彼此固无联络。对于工程本身,尤无特殊关系。所谓科学课程,只系纯粹科学,对于工程上之应用,甚少注意。工厂实习,只系学校一种功课,无实业界工厂之环境。而文学课目,则故与工程分离,以为庶可领略高尚文化之空气。此种现状,固由于组织之不善,(如文学由文科教授主持与工科无涉)而亦课程内容无审慎研究之所致也。
2.专门课目 近世科学进步,一日千里,工程之发达,亦不可预期。最初之工程学校,只有一二科者,今则扩充至六七科。昔日每科之独成一类者,今则复分为若干系。工程之范围愈广,学校之分科愈细,而学生之择业乃愈益艰难。(昔日之学生,只须于土木机械及采矿工程中任选其一),今则分科之数,无虑数十,如飞机、农工、营造、汽车、桥梁、凝土、造瓷、化学、土木、建筑、电机、暖室、取光、道路、水利、管理、船机、机械、冶金、采矿、铁路、卫生、汽机、机车、动力、纺织、造船、电信、测绘等,均各成专门工程。欧美之工校,往往十科并设,我国虽未臻此境地,分科比较简单,(但唐山之土木,南洋之机械及电机,均于第四年级时各分三四门不等),然即以现在通行之土木、机械、电机、化学四科而论,其名目虽同。而内容亦多差别,各有所偏。(如同土木、唐山重铁路,河海重水利)。至每科课程,除所谓基本者外,其余应以若干为该科必修课目,理论与实验如何支配衔接,每种课程应有若何内容,需用若干时间,则更无恰当准则矣。
3.选修课目 工程学校之选修课目,有两种性质。一为专科之高深课目,一为工科以外之课目,盖前者所以资深造,而后者所以谋广博也。在美国工校,两种均有规定。我国则尚未达通行时期。除第四年级各校间有选修课程外,其余三年级之课程概经规定,无抉择之机会。
(三)课程容量 以上三种课目共需之时间,普通规定为四年。但每种应占之比例成数,至不统一。最大原因,即在学科之增多,与每科范围之扩大。依现时工程发达情形,若欲于在校读书之时间,周之一科之学术,实为情势所不许。今于去取之间,既有所择别,则其规划,自必因观念之不同而互异。故课程之种类日多,教务实施,遂发生两大趋势。
1.将每科课程,择其性质比较专门高深者,分为若干组。由学生任选一组修习,而不顾及其他各组。
2.将学生之修业年限,延长至四年以上。在此时间内,将各组之重要功课,尽量分配修习之。
我国工校虽不逮欧美之恢宏,然已感觉课程拥挤之困苦。故唐山南洋两校,已有分科分门之举。(延长年限,除前东大工科有此提议外,尚未见诸实行)。其他各校,则仍就四年之时间,将应有课目,尽量容纳,因此发生之困难,逐日甚一日。兹举其关系较重者如下。
1.课目太多,学生之时间不足以充分准备,但为求升起见,不惜将课程支离割裂,强忆其所谓重要之点,希冀勉强及格。至各课之精义,彼此之关系,及实际上之运用,均无研究之机会。
2.课目既多,每课之时间必少,而内容遂趋于简陋。
3.实验功课,虽为课程之重要者,但因占时较多,往往设法缩短,或竟尽量删免。
4.同时修习之课目太多,则意分识乱,难辨轻重,减少读书之精神,增加教授之困难。
5.学生终日疲于功课,无闲暇时间,为身心修养之需。
6.课目增多,难免无内容重复之处。不仅减少兴味,抑且虚费时间。
7.工校教授,大多为该科专家,对于所授功课,具有特殊兴味,往往将课程内容,逐渐提高,以显其博。而其教授下之学生,处境乃愈苦。 据美国专家意见,按照普通学生之能力,每星期能贯注精神潜心研习之课程,其学分总数,不能超过十八,(每一学分指一点钟讲授,两点钟预备,或三点钟之实习。)而同时修习课程,不能超过五种。(美国Rennslaer理工大学,同时只准修习三种,故较短课程,于半学期内即行修毕。)此种标准,虽属假定。然倘能参照实行,于学业之进步,未始无补也。
以上为现实课程之概况。综其病状,则有如下述。
1.现时编排课程,大都只定各种功课应需之时间。至每课内容,则由该课教授在应得时间内自由支配之。以至各课内容,缺少联络,彼此不能呼应。且程度容量,参差不齐。即同一功课,因主教者之不同,亦先后互异。
2.讲授之功课,与实地工程,殊少接触。虽各校皆有工厂及实验室之设备,而所经事物,仍不出书本范围。既无工程上环境启发其兴趣,复无实际上问题为自动研究之督促。
3. 课程分目,本属假定。今各课既少联络,则如何融会贯通,陶钧运用,胥视学生个人之能力。学校实未尽指导之责。
4. 学科太多,分类太细。究其实际,常有无关紧要,互相重复,或可以自习之课目,羼杂其间。以至学生之精神时间,往往不能贯注于中心课目,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5. 各种课程之内容,因人地关系,至不统一。虽同一名称,而实质迥异。以至各课之标准、程度、及教授方法,均随主观而定。
6. 学生所受功课,大都偏于物质。对于人事及经济,殊少注意。耳濡目染,渐成机械化。无开阔胸襟,远大眼光,为应付人事问题之助。
7. 各种实施之成绩,无客观的方法,为测验之工具。以至进行时不易周知利弊,为改进之南针。
以上为现行课程之通病。欲事补救,其道多端,兹就其症结所在,略述解决之方,为参考之一助。
1.各种工程师应有若何之基本学识,办事才力,及资质、个性方能胜任,应先加研究。然后就其必备条件,规划各科应有之共同课程,及每种课目应有之内容与程度,用为一切工程学科之中心课程。
2.每种学科之课程,为该科工师所必需者亦为同样规划之。
3.按照以上大纲,将所有各科应需之时间,用客观的方法求得之。
4.各科之内容及时间,既经规定,则照各科情形编制课程表。但每学期内每生所修之课程,不得多于五种。每星期内每生修习课目,不得超过十八学分。
5.在初二年级内,应多方输入工程课目,及工程实习,并予以充分接触工程之机会。(即在三四年级之专门课程,可设法酌量提前。)
6.各生所受之教育,应以知识广阔学力充实为原则。分科不可太细,人文学科应多加涉猎。
7.工程之最大目的,为促进生产。故学生之经济思想,效率观念,应先为培植。
8.实验课程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徒为证明理论之附品。
9.各种课程之实验及理论部分,必须融合无间,互相阐明,其程序分量,皆应妥为规划。
10.各种专门课程,应与当地之工程界发生密切关系,庶有实地练习及参观考察之机会。
11.各学科之特殊课目,应定为选课。由性质相近者选习之。但不宜过于精细。
12.各种课程之内容,均须敷陈精义,避免重复。且应彼此联络,前后贯串。
13.各种科学所需之修业年限,应以该科课程之内容为主,不必求其统一。
(四) 考 核
学校教育应以启迪感化为原则,学生在校,倘能各尽其责,毋荒毋怠,则现行之考试制度,记分方法,原不过为消极之甄别。然此种玄虚理论,远于事实。盖考试之最大功用,在鉴别各生之个性,测验教育之效率,以为职业指导及教务改进之张本。若其观念错误,有失考核之真义,则无怪现时废考说之曰嚣尘上矣。我国年来教育不振,各地考试,往往有名无实,固不必论。工科学校素以严格著称。然其考核之结果,亦尽可凭信乎。
工校学生,自入校起至毕业止,四年之内,不受打击而能循序升级者,为数甚少。据美国统计,此项按期毕业学生,不过占其入校时同班学生百分之四十。其余百分之六十,则因身体、学力、经济、家庭等种种原因,不待终业,即离校他往。或须延长年限,始能修毕。我国工校情形,在昔时亦与此相类。今年来虽此项毕业成数较高。然是否因中等教育之进步,抑大学程度之衰落所致,尚无从确定。但工校效率之低微,固无疑义也。
1.据考查所得,各校之降级学生,在第一年终为最多,约占总数之半。第二年终较少,约占总数四分之一强。可和第一第二两年之功课,最足使学生退缩。而长于该项功课者,则此后无忧。然则第一第二两年之功课,果足以鉴断学生之工程趋向乎。照现行制度,此两年之功课,均属纯粹科学及文学之类,而专门技术课程为仅见。是多数学生在未曾领略工程意味之先,业为普通性质之功课所淘汰。其中如有富于工程之天才,亦必因此而遭屏弃。
2.设取任何工校之历年成绩,而加以分析、研究,则可知物理微积分及力学三课之成绩,均为各课中之最低,而亦为多数人降级之关键。即就其及格升级者言,此三课之成绩,至少亦有半数为勉强及格。足见每一百学生中,虽有四十人毕业,而其中之二十人,遂终身困顿,永不能成良好工师乎。据调查所得,则又不然。有时且适得其反。其故安在。
3.各校之成绩,以记分为凭证。但记分乃一极无标准之方法,全凭主观为臆断。其陈述试卷如作文者无论已。即工程之专门学课,亦多凭记忆能力,而不能灼见其误解之程度,与运用之能力。故学生之才识往往受他种影响,(如文学之类,)不能尽量呈露。而为教师者亦只就其个人之习向,将考试试卷为约略之估价。至所估是否恰当,则无从辨别已。
4.教师之观念不同,故记分方法亦各有其所本。或就平素成绩为伸缩之根据。或定一极深标准,务使成绩减色,以显其授课程度之高。或偏重叙述体裁。或讲究图表简洁。行之既久,不期流露教师心理,乃成学生研究之资料。同一学校,同一学课,同一学生,而因教师之更迭,程度乃随之升降。此种现象,足以减少成绩证明之效用。不仅转学不便,而毕业后不能的服务处所之信任,尤足为前途之障碍。
5.各校考核之最大标准,即及格与不及格之分。通常以得六十分者为及格,不足六十分者为不及格。其及格者可以升级毕业,不及格者则须补考补习。故学生心目中以六十分为最大关键。倘成绩能在六十分以上,而各科成绩皆能如此,自可按时毕业,无庸顾虑。浸假而养成一种敷衍之习惯。其素性懒惫无志进取者,以仅能及格为满足,固无论矣。即天资颖异,才力过人者,亦以努力进步,无论得分多寡,其结果亦不过及格而已,与其他勉强及格之中等阶级,固无差异,所费之精神脑力,无所取偿。积久亦渐为中等阶级所同化。甚或受同班之威逼,而不敢过于猛进,以招嫉妒。此种现象,为人类之天性。犹工厂作工,只以到时散职为念,而毫不记其当日之成就。现时学校中已有见及此弊,而思有所改革者。如颁发各种荣誉奖牌,以启诱其虚荣之心,(昔日学校之榜示,与此意正同。)或准于免缴学费,以动其功利之心。然皆无补于事实。且值今思潮荡激之际,由适足见其迂阔,而各生之泄杳如故也。
6.以上尚系可以记分之成绩。若论及学生之操行品质,各校虽皆有极严之考核章程,实施则漫无准则。既无各种测验为辅助,更无客观标准为评判。故任取一校之操行成绩观之,几于人人雷同,不相上下。足见现行方法之无据。
综上所述,可得现时考核制度之病源如下。
1.受招生及课程影响。
2.成绩记分无超然客观之方法为凭断。
3.关于招生及课程之问题,前章业有论列。则述第二项之补救方法如下。
欲求一超然客观不涉游移之考核方法,其必备之条件有七。
1.考试之性质,须能确定工程师必具之才能学识。
2.每种考试,只验一种才能,视为单独动作。庶该项才能可以表现。如考试数学,则以数学为主,不计其它无关之事实。
3.每项考试之命题,须按程度深浅遵循一定之次序。每两题之程度差别,务求大略相等。
4.考试学生,须能使其不假文字之力,而充分表现其意思及才识。
5.考核成绩时,以学生能了解问题之程度为断。所有评判者之主观意见,须减至最低限度。
6.考试成绩,可以用最确切数字表明之。
7.无论何种科目,随时随地可以应用而不失其功效。
按照以上条件,现实考核制度,唯体育一门尚可牵就。其余多不适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之桑戴克教授(见招生章),曾拟有一种考试方法。需时极少而结果异常确切。曾费八小时之时间,考试四十名之工校毕业生。就其所得结果,与该生等服务多年之成绩相比较,高低之判,如出一辙。是可见考试之法,固有改革之道可寻也。
工程师应备之资格,除学识外,品质尤关重要。然此事最难衡鉴。若摈除主观之臆断,则尤无着手之余地,美国“辛辛那地”(Cincinnati)曾拟有工程师品质标准表。由全校教师将校内学生各为单独之评判,然后集合众志,定其等第,结果颇为圆满,似可仿办。其标准表所列之品质,计有十六项。每项定有正反二类,由判定者圈定。无解说之必要。兹将其项目列下。
(1)体强—体弱(2)劳心—劳力(3)镇定—飘忽(4)室内生活—室外生活(5)指挥—依赖(6)创造—模仿(7)狭隘—开阔(8)适应环境—深自满足(9)慎重—率性(10)音乐嗜好(11)颜色嗜好(12)行事准确—行事疏忽(13)思想准确—思想疏忽(14)神凝—纷乱(15)构思迟速(16)活动—沉静
(五)教 授
往年我国工校教授,大都系延聘客卿充任。以致教授设施,处处以模仿西法为原则,未能适合国情以求实效。且西法本身,未尝无过。漫于抄袭,缺漏滋多。几年来我国专门人才,日盛一日。各校教席,逐渐为本国人士所担任。然历年遗规,依然存在。而西法之利弊,亦不难于此中寻之。
1.各种课程,除本国文外,大都用西语讲授,课本之输自国外,固无论矣。即讲解答问,口验笔试,亦无一非西语不办。
2.教授方法,或用课本,或凭口述,或重复练习,各依教授之主观见解为意,不求最适当之方法。
3.授课程序,轻重徐急,各自为政。彼此参商,无互相联络之协调动作。
4.授课以灌输知识为唯一要义。对于生徒之创造性如何启诱,智力如何发展,个性如何鉴别,多置不问。以致学生受教日深,机械性日重。
5.课程内征引之事物,及学术之应用,多援国外之例,不能引起本国学生之兴趣。如工程材料,中外不必尽同。然我国学生,对于本国材料则异常隔膜。
6.我国工程幼稚,课程内所述工程之事物往往为目不经见,而又无相当模型,为讲解之肋。
7.欧美之工校范围甚广,生徒常逾千人,教授也过百数。分科既多人才亦众。因此发生科自为政,彼此隔阂之现象。我国工校教授多者不过二三十人。然人各一科,自为主宰。所有课程内容及教授方法,彼此亦不相讨论。此盖受科自为政之影响,而客卿所输入也。
8.学生受课,如考试及格,则此课之责任已了。即日后发现该课程度不足之事实,亦无从补救。如英文数学已经“及格”之学生,若在他课修习时,发现英文纰缪或数学错误之凭证,则至多唯有在该课设法,而不能重修英文或数学。
工程教授大都系本科专家,对于教育方法,无多研究。故施教效率,至为低微。若在可供测验之课程,如绘图工厂等,尚不难自求其症结。此外课程,则学生实得几何,殊无确切方法,可资考验。故改进亦非易易。然我国学生之通病,据经验所得,亦有足述者。倘从此入手,不无途径可寻也。
1.好问为求学捷径。然我国学生,大都深自敛抑,不愿于广众之间,质疑问难。积久自成习惯,播为风气。而为教师者乃不能周知学生之隐曲。
2.我国学生富于模仿,而缺乏独立性质。故课程之有分组练习者,每一组内只有极少数人实心从事。其余大都迟徊观望,不求甚解。
3.缺乏常识。往往试验或计算成果,显为事实所不许者,亦不知其错误所在。
4.重视考试而不求所学之应用。虽博闻强识,但对于潜近事实,不知解说。寻常工作,不知措手。
5.读书方法,未尝研究。以工校课程之繁重,遂觉难于应付,而只求及格为能事。
教授方法,本视科目而异,无一定之界说。然据美国工程教育家之研究,则工程课程之教授,若参照下述方法,斟酌仿行,必可获较佳之结果。
1.通常有试验之课程,其教授次序均为讲解,问答,试验,即理论先于实验。但为考查学生之悟力,增加学生之兴味起见,若将前后次序,稍加更动,使因试验之故,而自答其所问不明之理,再行讲授,则收效必速。
2.各种异名之课程,应重加整理。其性质类似者,即合并为一,以减分歧。盖课程之命名,原属假定,其间并无严格之界划也。
3.课程中须征引日常目击之事物,以增兴趣。对于有关经济人事之问题,尤当特别注意。
4.各科教授,应时常彼此接洽,借以考查各生各课之程度。如发现某生某课之弱点,不论该课是否为本人所担任,或该生读该课试业已及格,均须公开讨论,素谋补救。
5.各课应用之标本模型,应广为设备,以便讲解。
6.学生心理,应时加研究。如发见不当之点,应从速设法矫正。
(六)实 习
工校课程中之理工部分,几无一不可辅以实验或练习,为阐明理论及增长技能之助。唯事实经济,俱有限制。各课皆求其备,自所难能。只有视其性质内容,酌量择要举办,期于学校之范围内,得有充分之机会。此工校计划实习课程之原则也。然各校因境遇之不同,观念之歧异,现行方法,至不一致。其因经济困难,设备简单,以致实习课程徒具虚名者,姑不具论,兹就资望经济相当之学校,别其趋向如下。
1.在未授技术课程之前,以一定时间,令学生逐日至校内工厂,目击各种机械工作之程序及方法。并由教授从旁讲解,以便洞悉其原理。但无自行工作之机会。
2.将必须实习之课程,各指定修学时间,按照性质内容,设立各项实习功课。此种学校工厂,须有相当设备,学生始能悉数参加。故较前法费用较巨。
3.将校内工厂,参照商业厂所之情形组织之。所有设备工作等状况,皆求其逼似学习实习之时。按照一定计划,分别任事。时期届满,则各人所经工作,适足造成一种工业制造品。价值务求其廉,工作务求其精,以便与市场之同样物品竞销。(实际上学校出品成本必巨,但因人工不计值,故售价可低。)此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得有工作之技能,且使周知商业制造之内幕。
4.上法虽甚完备,但制造一种物品,其中类似工作极多,且为世间所限,品物种类必甚单简,以致有有余不足之憾。今若将一切制造之工作,加以分析研究,求其共同之基本工作,用为校内实习之蓝本,则时间节省较多,而所知为更广。此法各校仿行者最多,然工作时无商业制造之空气,出品无市场竟销之可能。则其结果必将学生忽略经济上之问题。
5.读书学习,同时并举。将学生分为两组。当一组在校读书时,其他一组则派往临近商业厂所实地工作。各以两星期为一周。期满互易其地,轮流工读。厂所之性质,各各不同。每一厂所之工作,亦预为分配。学生每次实习时,应入何厂工作,皆由学校指定,并派教授随时到地指点。如遇困难所多,或理论较深之处,则于读书时间讲授,务使理论事实得以完全沟通,互为验证。似此办法,如以五年为期,每年工作十一月,则所有学校规定之课程,皆可如期修毕。较之其他方法,在校修业四年,毕业后仍须实习多时者,堪称事半功倍之良法。此种学制,最初由美国之“辛辛纳地”(Cincinnati)大学创行,在工业城市之学校,俱可仿效。盖此法从厂所方面言之,则学生工资低廉,且可培本厂需用之人才。从学校方面言之,同一设备,可容可倍之学生。且一切实习设备,皆可从减少。从学生方面言之,费时五年而得两年半之经验,及大学之教育。且理论事实均能融会贯通,所获尤为切实。至费用之减省,出路之无忧,犹其余事。此诚工程教育中别开生面而效率最巨之学制也。
我国工校因受经济影响,设备多不完善。以致实习与理论课程,未能占同等之地位。而毕业学生偏于理论,亦即成一般之舆论。实则学生中因多体孱畏劳,不能任重者(此招生不当所致),然大多数则以在校欠练习出校少观摩之故,致未能得社会之信仰。此其责任固应由学校担荷也。欲图补救,自非整顿实习课程不可,然以现时之工校状况,欲求如欧美之完善,既不可期。亦唯有择其比较易行者,参照原有设备,尽量扩充而已。上述诸法中,第一第二,均病其简陋。第五虽属最上,而又为我国现状所难能。唯有第三第四两法,尚可采用,而以前者为尤经济。各校中之机械科,化学科,虽已有类似之办法,但其出品之种类数量,均极简单,且工作者未必尽系学生,各生所经之工作,亦未能始末悉备。倘能加以改进,或亦足为整顿之初步。至土木科课程,除测量外,实习较难。应如何与校外之工程事业联络,以为参观或实习之场所,亦为工校之一问题,而现尚未臻完全解决之期也。
(七)服 务
科学以探索真理为目的。其工作结果,于人类生活有若何之关系,所费之精神时间财力,是否足以取偿,初非始料所及。工程则不然。其唯一使命,在应用宇宙间之事物,以谋人类生活之幸福。故着手之先,即有一预定之目标,为进行之归宿。所有科学知识,艺术技能,以及经济之研究,皆为其趋赴目标所需之工具,及应用之方法。而其主要观念,故不在科学艺术或经济之本身,能有若何之贡献。此种区别,虽难严格确定,但工程师之事业及活动,自有其一定之范围与趋向,则固显然之事实。而工程教育所异于文理等科者,亦不难于此中寻其端绪。今试将我国工校现状,就此点研究之
1.所有课程中之纯粹科学部,如数理化等,因系基本学识,均异常注意,务使学生有充分之了解。其鞭策方法与文理等科初无二致。
2.所有关于工程之专门课程,力求其内容充实,理解详明,务使学生洞悉窍要,周知涯略。任举书中一事,能照课堂所授,背诵其原委。
3.所有实验课程,就设备所及,财力所许,务求完备。使学生就指定范围内领略实验室中之世界。
4.所有理论课程之考核,均务求严格,而以试卷为评定之依据。其实验课程,则只须按期毕事。考核标准,亦较有伸缩。
上为工校之最大目标。即使完全达到,所教育之学生,充类至尽,所知亦只限于各种理论及理论之征验。至各种理论应如何融会衔接,固未计及。即有资质超迈之学生,能自求沟通,同冶一炉,而理论如何能用于事实,亦依然渺无准备。盖其所受之教育,有使其不得不然者。
1.据多数工程师之意见,工程师成功之要素,至少计有六项。依其重要之次序,即品行,决断,敏捷,知人,学识及技能。以上仅最末之学识及技能两项,为现时学校所注意。其他四项,虽系天赋,然学校既无测验之法,复无培养之方,以致无从进步。
2.无论何种工程所包含之事物,不外真理材料及人工三项。普通工程学生,对于工程理论固有几分把握,材料人工则所知已属有限。若与材料人工有关之经济问题,更为隔阂。
3.效率为工程师最要观念。同一工程,其消耗精神时间财力最少者,斯为上乘。然工程学生,对于一种工程,或能稍知其梗概。若以同一功用之数种工程,使为较量共效率之等差,则必难于解决。
4.工程管理中之最大困难,即人工之进退调遣及其发生之影响?除劳资问题溢出工程问题外,即就人工本身言之,如雇甩之选择,奖励之方法,酬报之标准,工作之训练等等,均工程师应有之责任。然工校学生对于此种问题,故已研究准备否乎。
5.工程师之职务,偏于物质。接触既久,往往有生活干枯行动机械之烦闷。虽因研究经济及人工之对象,不时有窥察社会内情之机会,然倘为物质所囿,不于陶情养性之文化学科中,求有相当之了解,则一方使其胸襟狭隘,不能应付诸般之问题,一方使其观念错误,不能领悟人生之真谛。蔽将来之土程师,必须有生活化之趋势.始足成伟大之事业,而增高其社会上之地位。然现时工程学生所受之教育,及其历年所处之环境,固仍使成机械化也。
以上列举之弱点,虽为工校之通病。然其重要实不亚于科学之研究。历来世界著名之工程师,无论是否为工校出身,而乓能力器识固无否可用以测验其成功之程度。我国现时实业不辰,工程师之事业尚无多表现。沉屈下僚者既居多数,‘身亲要映者复故步自封。对于工程所负之使命及应尽之责任,殆无察切之觉悟。上述种种,或不感觉其重要。然为将来之工程师十,则工校固未可漠然视之也。
就我国之现状言,已往之工程教育,于实业之启发,不能谓无影响。然其程度则至为微小。工程专家既时为实业界所排挤?而工程学生更不为实业界所墨用。其间瞻有无形之畛域,足为双方接近之障碍者,则诚工程教育之急切问题矣。
我国工校毕业生服务之状况,因无详确之统计,为难为切,实之研究。然就所知之情形及各方之阅历言之,则实难满意。
1.除交通部立之工校,其毕业生皆派往路电各局练习服务外,其余工校毕业生之出路问题,每为办学者最大之苦痛。盖实业既不发达,需用自少。.而每年培植人才,则以数百计。供求悬殊若是,求一生活之地已属不易,更不遑计及其他。
2.即以交通部立之工校而论,其毕业生虽有派遣练习之举。然考其实际,则练习之所与学校每多隔阂。其视学生之练习与普通员司之服务,初无特殊之差异。训练方法既鲜注意,升调之途亦无规定。较之欧美实业厂所之训练学生,每人有一定之计划,每日有一定之工作者,相去不可以道里计。故虽名为练习,实与派差无异。学生纵能苟安自满,其如教育之目的何。
3.其他工校毕业生之出路,只有就各人之能力机会,随遇而安,.不能过事苛求。如在工程机关服务,已属幸事。至其职务是否需专门人才,性质是否属所习学科,个性是否适宜前途有无希望,均无暇过问。
4.在政府之技术机关任事者,除极少数之中外合办者外,大都如入仕途,毫不感觉其教育之重要。所谓官僚气习,不唯不时求其免,且日求其精,以为登庸之捷径占此种已完全失去工程教育之本义,最堪惋惜。
5.在外人所办之实业机关服务者,固外人办事,比较认真,且有营业关系,不能敷衍,故所得阅历较多。虽不能如欧美训练之切实,然在国内已为难得之机会。其最大之缺点,即行事过于机械,不能养成伟大之人物。楚材晋用,原亦不能求全责备也(其他缺点,如中外待遇不均,国家观念薄弱,皆不在本文范围之内,故不论)。
6.我国人自办之实业机关,除由客卿主持者,其利弊略如上述外,大都眼光浅近,不以提携工程学生为责任。其规模广大者,以工程为深奥莫测之能事,非延外人主持莫办。规模狭小者,则又以节省经费,只以雇用工匠为了事。故我国之工程事业,多半为外国工师及本国工匠所把持,几无工程学生插足之余地。
7.近来工程学生曾受欧美之教育,及有实地经验者,愤国势之积弱,实业之凋残,多有自行集合组织公司厂所,以与恶势力奋斗者。然其技术虽精,学识虽高_'而于本国实业界之内情则完全隔膜。以至倏起倏减,不能经长时间之试验,依然无从改善其环境。
8.除上述各途外,其余工程学生,大半以教育界为生活。上焉者得一工程学校为讲学之地,将其本身所得之学识经验,一传授于来者,期其能创立工程事业,继本人未了之志。次焉者则求一任何学校为生活之所,不复更作无益之奢望。此类既不以工程为专业(Profession),更不以教育为职业(Vocation)而为多数优秀分子所栖迟。诚我国工程界最可伤痛之事实也。
据上述之情形,可见工程教育在我国实未尽其功效之万一。从美国教育史观之,工程教育自始即附属于文理等科,不能与法医等科有平行之地位。而实业家对于工程师之可由学校培植,尤深致疑问。故彼邦工程学生之出路,亦几经困难,始获得今日之结果。然求其足为一种事业之中坚者,仍不多见。可知工程教育本身,仍有其应负之责任。我国工程教育中病之深,较美为尤甚。益以实业之不能与日俱长,对于工程教育之始终怀疑,其所以造成今日之现象二‘固非一朝一夕之事也。
然实业不振,不过为暂时之现象教育不良,亦非无改进之可能•只在求其症结,谋所以互助合作而已。试举其途径如下。
1.工程教育本身应先加改进,务使入学者有工程师之志愿及资质,毕业者有工程师之技能及品德,如本文所提出。
2.实业界须有觉悟,应自知内容不免腐败,如管理无科学方法,执务无专门人才,出品仍无尽善,成本亦可减低。倘衡以欧美新法,一一考察,则发见之缺点必多,而感觉高等技术人才之需要。
3.实业界应与教育界接近,互明彼此需要而以为合作之基础。如工校教授应与实业发生特殊之关系,编列课程应迎合实业界之需要,教育方法应征实业界之意见,研究结果应供实业界之采用。而实业界对于工程学生,则应予以充分实习之机会。登进员司,应依其教育为标准二工校困难,亦应尽力予以协助。
4.工程学生应以致身工程为原则,而以实业界服务为前提。坚苦耐劳,实心任事,以取得实业界之信任,为最大之目的。
依次趋向,最有效力之实行方法,自无过于工读并行之实习计划(见实习章)。此在我国虽觉其过早,然果实业界感觉工程学生之需要,则及时准备,小试其端,亦未始非工程教育福音也。
(八)结 论
以上各章所述,我国工程教育之现状及其利弊之所在,只系就观察访闻所得之印象,约略加以评论。按诸事实,既无精密统计,为确切之佐证。推其理想,更乏适当场所,为具体之征验。但其效率之低微,改进之需要,.则昭然若揭矣。
兹将上述各种问题,分类综结如下。
(一)工程教育之功能及责任
1.工程学校对于高等理工教育之以文科为蓝本,及专门技术教育之以法医科为蓝本者,应有若何之态度。
2.学校课程应如何规划,始能与实业界之需要相互应。学生学术应至如何程度,始副实业界之期望。其专门技能应有若何标准,始能投身服务。普通知识应如何发展,方能深造有得。
3.教育计划,应以学生资质为标准,抑随实业界之需要为转移。课程之编制及内容,,应如何伸缩以期双方兼顾。
4.学生毕业后服务时所需之训练,除服务场所应担任者外,学校应负何种之责任,及继续训练之方法。
(二)编制课程之原则及教法之改进
1.课程内之科学,技术,经济,及人文等部分,应各占若干时间。其教材内容应如何编订。
2.每一学科之各种课程,应如何沟通联络,以期贯串。
3.实业界之工程上及经济上各问题,在课程内应占何种地位,始足为阐明学理增广应用之助。
4.教授方法之改进,应有如何趋向及程序。
(三)学生及师资之问题
1.招收学生,应用何种方法鉴别其志趣及资质。其性格不合之学生,应如何淘汰。入学程度应如何规定,始能与中学衔接。学生择科选课时,应如何指导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2. 学生在校,应如何考核成绩。不良之学生应如何淘汰。其原因何在。如何可以改善。
3.学生毕业后,学校应负何种责任,代觅相当职务。实业界之各种位置,如何可使毕业生胜任。
4.学校教员应如何养成,从何延聘。任职时应用何种方法与实业接触,以免隔阂。
(四)工程学校之联合
1.各种工科学校之间,应有如何结合,以促教育之进步其政策,方针,计划,应如何商定,以谋协调劫作。
2.各工程学校与工程界之学术团体,应有若何之关系。
以上问题欲求解决,当先有精密之研究,及详切之调查, 继以稳健之实施,’始可获美满之结果。试举其步骤如下。
1.调查现状 规定各种表式,分请各工校填寄。并从事实地调查,以补其不足。
2.分析统计 就调查所得,条分缕析,俾作有统系之报告。
3.讨论研究 现状既明,则进求其利弊之所在,而加以研究。
4.实地试验.研究有得,将其结果实地试验,以观其当否。
5.公布推行 试验无误,确有把握,则可贡诸当世,以便推行。
我国近年来之普通教育,经多数专家之努力,颇有刷新之现象。然究其实际,是否果有显著之进步,殊属疑问.其故有四。
1.所谓教法,学制及种种计划,皆不外进行之方案,或只是一种仪式,倘因材师资等不求实质上之改进,虽学制务求其新,亦无非形式之改进。
2.我国各种事业之通病,在颟顸敷衍,不下脚踏实地之切实工夫。教育界虽属先进,亦未能免此。
3.现实之流行之各种教育新法,皆从国外搬演而来。对于本国情形能否吻合,殊少研究。
4.外国之议创新法,必其旧法已经切实做过,毫无遗憾。虽其成绩已有可观,效率亦不低微,.但竟不自满,仍欲精益求精;更进一步,始有变法之提议。然亦必慎之又慎,经多少试验,确有把握,方敢逐渐推行。反观我国则不然。因进行不力而诿过于学制;因方法厌倦而求新以自解。方法层出不努,结果愈期愈远。
以上四端,为谈改革者所当戒。我国工程教育,在各种教育中比较已有成绩和现行制度,欲加改革,尤不能不出以审慎,此负教育重任者所当深思而熟虑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