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首次提出“蝴蝶效应”学说,特指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2012年6月4日的中国重庆彭水,一座小桥的降临,正在扇动着拱桥的“翅膀”,意图带动一场更加深而广、破解贫困山区群众行路难的“蝴蝶效应”。
“小桥工程”将首座爱心小桥选址我县太原乡,力图解决边远山区学生、群众出行问题。作为当地人大代表,面对关系群众安危、破解出行难题的爱心工程,我们更加责无旁贷。”
——彭水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秦盛成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地处重庆东南部,素有“不墨乌江画,无弦苗乡音”之美誉。全境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谷地、坡麓、岩溶洼地及小型山间盆地相间,溪流众多。葱郁青翠,流水哔哔,美景天成,仿若桃源。
然而,这在很多异地人心目中的郊游圣地或是探险奇地,却因缺少连通沟河的小桥,让当地人困扰不已。2003年的端午节,鹿鸣乡马金村的小学生冉树超就在涉水过河上学时,被卷入滚滚洪流,再也没有醒来。
2011年初,彭水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开展“代表行动”,对群众出行难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调研发现:“很多沟河没有修建桥梁,人民群众通过搭建木桥或者涉水过河。遇到雨量充沛的季节,就只能望河兴叹,最后只能选择绕道数公里,或者冒险涉水过河。”
然而,交通运输行业的公路建设由于资金原因还无法做到如此细致,在很多偏远山区,方便民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尚无力顾及。彭水境内溪流窄小,平均宽度只有10余米,与国家“渡改桥”项目难以沾边。想在溪上架桥,做到便民通行,资金难题如噎在喉,县交委也只能“有一点钱,办一点事”。
同一时间,“小桥工程”前期筹备小分队探访彭水自治县太原乡,乡中心小学伴山而建,一条18米宽的太原河生生将学校和孩子们隔开。上学路被拦,给当地学生和村民带来极大不便。了解情况后,“小桥工程”活动组决定将第一座小桥落户太原乡。
爱心小桥落户彭水,县交委主任徐道东既欣喜又自责:“农村公路不修通,沟河不搭桥,对群众是不公平的,他们享受不到改革开放的胜利果实。”
随即,一座小桥在彭水带起“蝴蝶效应”,更加增强了县人大全力助力百姓安全过河、修建人行便桥的信心。2011年6月,彭水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开展100座人大代表“便民桥”建设,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7月,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印发《推动“民生十条”建设人大代表“爱心桥”实施方案》和《彭水自治县便民桥建设管理办法》。
“一万元,就能为数百名群众架起一座‘放心’桥,为农村交通打通‘毛细血管’,切实方便广大群众出行。”
——彭水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福安
人大代表“便民桥”行动给三义乡廖家河沟的百姓们带来了福音。
2011年10月5日,三义乡人大主席团提交申请,准备将宏升村廖家河沟原有的烂木桥拆毁,修建一条稳固的人行便桥,请求解决宏升村廖家河沟“便民桥”建设资金缺口。修建资金预算表里,水泥、石头、石砂、水泥砖、钢材、劳力、木板、圆木的单价、数量、金额清晰可见,合计里赫然写着:27800元。
不到三万元的小桥,建成后将能造福500余人。张福安表示:“人行桥的造价并不是很高,在目前批准将建的小桥中,造价基本平均在5万元左右。投资最大的40万元,而有时候,1万元就能为数百名群众架起一座‘放心’通道。”
人行便桥便宜,但是数量一多,县人大和交委也吃不消。千方百计地筹集好建设资金,是保证人大代表“便民桥”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对此,彭水人大采取了“三个一点”的“便民桥”资金筹措办法,即:县人大常委会补助一点,乡镇政府筹措一点和人民群众集资一点。总体上以全县人大代表参与贡献,带动社会各界参与建设,通过代表捐款捐物、组织群众投劳、社会各方支持等方式筹集物资。
为确保人大代表“便民桥”建设质量和老百姓得到真正实惠,“便民桥”建设过程主要分为8个步骤,即:调查摸底、实地查勘、设计概算、交委指导、乡镇实施、质量监管、竣工验收、合格结算。
各乡镇人大根据村民积极性、需要程度、社会效益、资金投入等情况,第一批以解决学生上学、老百姓赶集、走亲访友出行为重点;第二批以解决老百姓生产出行为重点;第三批以解决涉及人口多、建设规模较大为重点。
根据乡镇上报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片区指导组、县交委技术人员、所在乡镇人大、街道人大工委一起到实地踏勘,确定是否修建、修建规模、批次及桥的类型。由交委统一负责设计、编制工程预算、技术指导、工程质量监管和组织竣工验收。
“对5万元以上的桥梁,县交委按照不同的规模设计了标准图纸,供各乡镇、街道建设时参考。”徐道东表示。
为保证工程进度,县人大常委会各委室与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建立了联动协调机制,根据实际需要适时召开联系会议,或组织开展实地调研检查、片区指导等形式研究解决遇到的困难。同时,各乡镇(街道)也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发动当地群众投资投劳,参与质量监督管理。
“全县涉水过河、搭建木桥的地方还有287处,其中,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简易桥梁有98座。解决这些难题还需要资金2100万元。”
——彭水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便民桥”统计数据(2012.05)
2011年8月,第一座“便民桥”——保家镇“干涸口便民桥”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竣工投入使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绍庆街道“倒马坎便民桥”、棣棠乡“吊嘴便民桥”、高谷镇“大青便民桥”,太原乡“衙门田便民桥”等66座人大代表“便民桥”相继建成,据称,这些桥梁能够解决10万余人的出行难和学生上学安全问题。
然而,这才仅仅是起步,截至2012年5月,根据各乡镇、街道统计,还需要修建“便民桥”287座。
财政拮据,前路艰难,2100余万元的资金如何筹集,成为修建“便民桥”的关键性难题。
县人大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若按照现行筹款模式,随着要搭建的小桥越来越多,筹款难度也将越来越大,百姓的出行难题亟需得到社会各方的更多支持。
而“便民桥”建成后的维护管理问题,县人大常委会也正与县交委商议讨论中。
“小桥工程”将第一座爱心桥建在彭水,助力彭水人大代表‘便民桥’从悬浮于脑海中的构想落到实际。”徐道东表示,这座爱心小桥的日后维护也将放入“便民桥”维护之中一同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