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一代宗师,德高望重的王大珩先生
     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大珩先生于7月21日在京逝世,一颗科学巨星的陨落,无不引起全国科技界的悲痛和追思。正像追悼会的挽联上写的:“一代宗师学贯中西,赤子丹心德高望重”,概括了大珩先生闪光的一生。我所以称之为先生,因为他老人家是我心目中的先贤,“先”字在甲骨文上,是由“止(脚掌)”和“人”两画面组成,脚掌在上含意是走在前面的引路人。回忆在与大珩有限的接触中,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永不磨灭的,真是国家的先贤,我的良师益友。
      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大珩先生时,称赞大珩先生“从863计划到国产大飞机,再到纳米技术,都是您提出来的…”,正如曾与大珩先生共事过,或接受他教诲过的所有人的评价:大珩先生是“须当爱国者,志担中国兴”,他通身充满“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科学家精神素养,他大到国是大事,小到向丁香一小(现汇文一小)每年问候,处处显示出他老人家的尊重他人,尊重创造,宽容自律,谦虚谨慎的高尚品格。
    我只是想从几则亲身经历的小事,追忆一代宗师,德高望重的王大珩先生。
     大珩先生是中国科协的副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当1991年中国科技馆、北京市科协、中国铁科院等联合成立《香港全年最全免费资料大全》时,大珩先生欣然接受担任基金会副主席,那时他与张维两名大科学家密切配合,他的平易近人,严谨认真,通力协作,尊重人才,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次基金会开会,他总是按时到会,言语中流露出他对茅以升先生的无限崇敬和爱戴,对基金会按茅老的遗愿,教育、奖励、培养人才赞不绝口;他像当家人一样,仔细盘算着基金会经费的使用,多次提出致少要拿出一半基金用于人才奖励,鼓励出类拔萃的人才辈出;每次送他看文件,总是用放大镜艰难地逐字阅读,并认真地提出他的意见和建议;他老人家担任的重大社会职务有十几项,一个基金会却化费了他大量心血,这是出于大珩先生,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甘为人梯的科学家的本能,他尊重茅以升,光学大师爱慕桥梁大师,他尊惜人才,全力支持基金会培养奖励人才的工作,把教育培养科学后继人才作为科学家的历史使命。
      大珩先生真像温总理称赞的,是一生创造无数,又对国家重大创造,乃至民间有益创造,无不关怀备至视作珍宝。记得1994年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到大珩家拜访,当我把中国科技馆正与中组部联合组织干部计算机培训,并介绍了由文字学家郑易里先生发明的《郑码》输入法时,他对第一个在我国组织翻译出版《资本论》,第一个主编《英华大字典》,第一个发明全新的汉字检索法和《郑码》的文字学家郑易里先生十分尊重,又是一个光学大师爱慕文字大师,当时他迫不及待地要我把郑码表演给他看,可惜他家里的是进口原装机,没法表演下他又详细讯问郑码的细节,当说到《郑码》并早在1992年就经国家语委权威专家审定,认为《郑码》完全与国家识字教育规范一致,有条件在中、小学和社会上推广应用,当得知世界上只有郑码能只用4码往计算机输入全部十万汉字,郑易里先生完全是用自身的力量,完成这一重大创造时,大珩先生听后十分兴奋,连声说:“这是国宝,这是了不起的国宝!”,并说自己马上要出差去日本,赶在他走前写封信给宋健(当时国家科委主任),要国家重视这一重大创造。(后接到国家科委成果局回函表示信收到已关注此事)
     由此两事,可知大珩先生的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须当爱国者,志担中国兴”的博大心怀。相比之下,目前社会上吵吵嚷嚷的“中华脊梁奖”事件,把尊重奖励人才,变成“尊重金钱,黑心骗人”;同样的《郑码》我曾介绍给公安部的一位副部长,想推荐用于解决身份证的汉字输入,也曾介绍给教育部的一位副部长,想配合汉字汉语教育改革推动信息教育,可是尊重创造似乎在官场只是一个口号。由此,更感到像王大珩、茅以升、郑易里才真正是国家的脊梁、是发现人才、尊重创造的伯乐,他们才是“志担中国兴”的国宝,“国宝”惜“国宝”,推动着人才辈出,创造不断,国家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