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茅以升先生诞辰115周年和北京香港全年最全免费资料大全(下称“基金会”)成立20周年,在北京市科协、北京市民政局和基金会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委员单位及相关友好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开拓创新、奋力前行,基金会的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北京市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我会等60个单位获得“北京市科协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在《关于公布北京市2010年度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确认名单的通知》(京财税【2011】810号)中,顺利通过市财政局、市国家税务局、市地方税务局、市民政局联合审核确认的2010年度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认证。这对增加捐款单位的积极性是有益的。
2011年,基金会重点开展的主要工作有:
一、2011年度全委会在京召开
3月26日,我会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成功召开了2011年度全体委员会。出席会议的有基金会副主任孙永福、江泽慧、王麟书、凤懋润、胡正民、袁驷,秘书长茅玉麟,以及常委、委员共40人。各奖项评审委员会的代表10人列席会议。会议由常务副主任王麟书主持。第一副主任孙永福向新增聘的常务委员颁发了聘书。
会上,秘书长茅玉麟汇报了2010年度基金会工作总结和财务决算,委员们对基金会2010年度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一致通过工作总结和财务决算;审议批准了2010年度“茅以升科学技术奖”10个奖项的237名获奖者名单,委员们对今后的奖项评选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原则通过了2011年度工作计划和财务预算,委员们对基金会今后的工作与发展积极谏言献策。
二、开展了系列纪念活动
1、召开“国际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高峰论坛暨茅以升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大会”
9月20日,由中国工程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国际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高峰论坛暨茅以升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大会”在重庆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基金会主任王志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凌月明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来自6个国家的18位桥梁隧道院士、顶级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近400人出席会议。大会由铁道部原副部长孙永福院士主持。会上宣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院士发来的贺电;回顾了基金会20年来的工作业绩;举行了“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颁奖授牌仪式;宣读了茅以升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献词;举行了“茅以升公益桥”工程项目启动仪式。
会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同志会见了王志珍、周济、潘云鹤同志及出席论坛的国内外18位院士、顶级专家和基金会领导,晚上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宴请了各位嘉宾。
2、启动“茅以升公益桥”工程项目
在纪念茅以升先生诞辰115周年和基金会成立20周年之际,为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践行茅以升先生“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的工程教育思想,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架设安全求学之桥,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子搭建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平台,基金会启动“茅以升公益桥”工程项目。此举得到交通运输部、住建部、铁道部、教育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也得到清华大学等相关高校和西部地区部分地市县交通局的真诚欢迎。王志珍、周济、潘云鹤、孙永福、凌月明、王梦恕六位领导按下手印,共同见证了“茅以升公益桥”的正式启动。第一座“茅以升公益桥”在重庆市彭水县太原乡麒麟村兴建,由清华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与当地乡政府合作共建,5月上旬竣工。2012年1月,彭水县交通委员会根据县人大《关于修建人大代表便民桥的函》要求,出资200万元在2012年修建“人大代表便民桥”38座,工程建设在16个乡展开。
基金会将充分利用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和专业人才荟萃的独特优势,把这一功德无量的公益事业做出业绩,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3、举办四场学术报告会
9月20日下午,由基金会与重庆交通大学共同举办了四场学术报告会。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丰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铁大桥局总工程师秦顺全;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王渝生和美国桥梁科技办公室结构动力学首席桥梁工程师颜文晖作报告。千余人参会,受到热烈欢迎,受益匪浅。
4、召开“国际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高峰论坛”
9月21日,“国际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高峰论坛”隆重召开,分桥梁与隧道两个分会场,18位国内外桥隧院士及顶级专家围绕“桥梁与隧道工程的现在与将来”主题,就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技术进行专题报告,并进行深入交流与讨论,以此纪念茅以升先生、推动桥梁与隧道工程事业进一步发展。会议开始互动时,会场气氛热烈、活跃,产生了学术碰撞,激起了探索火花。
5、召开“国际桥梁与隧道发展战略研讨会”
9月22日上午,“国际桥梁与隧道发展战略研讨会”由大会主席王梦恕院士主持。会议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融合国内外高端新型桥隧技术,就桥隧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战略研讨。院士、专家们结合各国实际情况,对桥隧发展现状的问题、未来的设想以及如何解决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想法和意见,对我国桥梁、隧道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6、举办“架设起通向科学的桥梁”博客征文大赛
由基金会、中国桥梁网、《公路》杂志三方联合举办的首届“架起通向科学的桥梁”博客征文大赛圆满结束。旨在“重温茅以升先生为我们留下的不朽业绩,弘扬茅以升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发更多的桥梁工作者担负起“奋斗、创新、求实”的历史使命。大赛受到网友们的积极响应,共收到参赛博文800余篇,其中优秀博文300余篇。设立最佳作品奖、最佳创意奖、最佳科普奖、最佳人气奖,四个奖项共评选出12篇获奖作品。
三、开展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活动
1、接待台湾土木水利工程学会访问团参访青藏铁路及沿线地区
9月22--30日,台湾土木水利工程学会再次组团参访青藏铁路及沿线地区。此行得到了基金会第一副主任孙永福院士的支持,委托青藏铁路公司热情接待,并派专家、医生、护士随行。
一路上向台湾同行介绍青藏铁路的设计、修建、运营,以及可可西里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等。台湾土木水利工程学会发来的感谢信中表示,“此行充分的认识了修建青藏高原铁路工程的艰辛条件与克服手段,沿途亦饱览了大自然的孕育成果和壮丽的山河,团员们倍感愉快!”
2、“2011年海峡两岸土木工程学术交流会”在南京成功召开
10月18日,“2011年海峡两岸土木工程学术交流会”在东南大学成功举办。台湾土木水利工程学会理事长、台湾财团法人中华顾问工程司董事长廖庆隆;台湾土木水利工程学会两岸交流委员会主委、台湾世曦工程顾问公司总经理张荻薇;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吴刚;基金会常务副主任王麟书先后致辞。基金会秘书长茅玉麟等60余位两岸专家、学者参会。
会议针对全球气候变迁、能源缺乏、天然灾害不断等问题,以“绿色土木工程与工程减灾”为主题进行研讨交流。双方专家分别就结构减震、台湾的天灾及防灾、防灾减灾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中国沿海滩涂开发等问题作了主题报告,深受与会专家、师生欢迎。
3、“2011年海峡两岸土木工程及轨道交通学术交流活动”在台湾举行
12月17--26日,应台湾土木水利工程学会的邀请,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董守清为代团长,中国交通、铁路、公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16个单位组成的基金会访问团一行18人,赴台参加了“2011年海峡两岸土木工程及轨道交通学术交流活动”。在研讨会上,8位专家学者就高速铁路管理与跨海大桥主题分别作了精彩报告。两岸同行对桥梁转体法施工技术创新与展望、融合环境生态与景观的永续桥梁工程建设、下穿高层建筑的轻轨暗挖车站施工方法研究等进行了交流。使与会者深入了解了海峡两岸土木工程及轨道交通技术发展、建设进程和学术研究前沿。20日,访问团实地考察了台中车站和列车运行情况,并与台湾高铁公司进行深入会谈。访问团还参访了捷运工程、高铁控制中心、六号高速公路高架新建工程、高屏桥梁工程、险峻的苏花公路和台湾最长的雪山隧道,并进行了实地交流。
四、基金会桥梁委员会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1、接待台湾世曦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参观考察天津海河桥梁
3月21--25日,友好单位台湾世曦工程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荻薇率团一行8人,经桥梁委员会安排,参访了天津海河沿线的桥梁建设与都市规划,此行程得到了委员单位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双方就桥梁设计经验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还与委员单位中国船级社实业公司签署了“港珠澳大桥合作协议”。在台湾世曦工程顾问有限公司的感谢信中,赞扬并感谢基金会架起了大陆与台湾同业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桥梁,相信未来两岸的交流必能更进一步,更加深入。
2、第八届中美桥梁技术交流会在美国匹兹堡顺利召开
6月8--9日,第八届中美桥梁技术交流会在美国匹兹堡顺利召开,以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基金会副主任周海涛为团长,来自政府、设计、高校、科研等单位的13位委员单位的桥梁专家参加,会议交流了19篇技术论文,并与美方联邦公路署就双方桥梁技术研究、合作和发展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随后代表团前往卡内基-梅隆大学拜谒“茅以升先生”铜像。
3、桥梁委员会2011年年会暨成立十周年纪念会在重庆交通大学召开
9月22日,桥梁委员会2011年年会暨成立十周年纪念会在重庆交通大学召开,近40余位委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包琦玮副主任主持。张喜刚主任作了2010年工作总结;赵君黎副秘书长介绍了2011年工作计划;张喜刚主任、凤懋润名誉主任向新增聘的委员颁发聘书。
会上,名誉主任凤懋润对桥梁委员会十年历程与未来作了回顾,并就“桥梁设计理论发展”主题进行了详细解读。桥委会成立十年来,在弘扬茅以升先生精神、宣传桥梁行业成就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他表示在公路桥梁技术创新与建设管理方面,过去的三十年见证了桥梁发展的轨迹,中国桥梁桥型、跨径和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进步。但随着桥梁建设的大面积开展,我们应重视对桥梁安全的养护工作,在总量中寻求绝对份额,与会委员对此表示赞同,并展开热烈讨论。
五、基金会中国古桥研究委员会积极开展古桥保护与申遗工作
1、“第四届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
11月13--15日,由基金会、湖南公路学会联合主办,湖南省交通运输厅、湖南省文物局、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大学、湖南路桥建设集团、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等单位支持的“第四届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省长沙市顺利召开。基金会副主任、中国古桥研究委员会主任凤懋润,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詹新华,基金会秘书长茅玉麟,湖南省文物局处长熊建华,国家文物局副主任郭聪先后致辞,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等百余位专家和爱好者出席会议。开幕式由湖南省交通厅原党组书记、湖南省公路学会理事长陈明宪主持。凤懋润主任为新增聘的副主任陈明宪,委员吴齐正、杨古城、蒋响元、王毅娟、郭唯颁发聘书。会上,陈明宪、孔庆普、罗关洲、项贻强等12位古桥专家和爱好者作了精彩报告,他们在发言中无不流露出对我国古桥文化的深爱,对保护古桥遗产的迫切心情,深深感染了与会来宾。正式出版《2011年古桥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会后,与会专家们还实地考察了湖南矮寨大桥与凤凰古桥。
2、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基金会承担了国家指南针计划专项“中国古桥科学价值挖掘与展示研究”课题,两年内完成。
六、传承茅以升先生崇高精神,积极开展科普工作
1、第十届北京高校建筑结构设计联赛在北京工业大学落下帷幕
5月29日,由基金会、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北京市学生联合会主办的第十届北京高校建筑结构设计联赛在北京工业大学落下帷幕。来自北京市10所高校参加,分别有大跨组16件和桥梁组13件作品入围决赛。共评出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最佳结构设计奖2项、最佳建筑设计奖2项以及最佳组织奖2项。
2、第三届全国高校“茅以升班”夏令营圆满落幕
7月8日,第三届全国高校“茅以升班”夏令营在东南大学举行了开营仪式,基金会副秘书长张进德、东南大学副书记刘波出席并欢迎参加“茅以升班”夏令营的同学。夏令营安排营员们参观了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营员们深深感受和更加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夏令营时值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营员们聆听了茅以升先生90岁入党的故事,增强了爱党、爱国的情感和祖国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夏令营还组织了桥梁模型竞赛,大家学会了团结合作并收获了友谊。
3、“茅以升铁道教育希望之星奖”评审会暨高校学生工作论坛、第三届全国高校茅以升班经验交流座谈会在苏州召开
10月20--22日,2011年度“铁道教育希望之星奖”评审会暨第六届铁道教育高校学生工作论坛、第三届全国高校茅以升班经验交流座谈会在苏州科技学院召开。评委会主任谈振辉,基金会秘书长茅玉麟,铁道部人事司调研员李智,全国铁道团委铁路青少年发展捐助中心主任张荣娥以及来自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东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的领导和学生工作负责人近30人出席会议。评委会一致通过27名学生的评选资格。随后,天津大学等8所高校汇报了各校“茅以升班”的建设情况和办班经验。会议认为,各高校今后要在人才培养、政策支持、实践锻炼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茅以升班的建设,努力将“茅以升班”打造成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
七、基金会资产及财务收支情况
1、资产状况
截止2011年12月30日,基金会资产总额为2,047.6万元,其中货币资金739.8万元、短期投资4万元、应收款项1,259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4.6万元;负债总额为163.9万元,其中应付款项163.9万元;净资产总额为1,883.6万元(详见2011年资产负债表)。
2、财务收支情况
2011年总收入509万元,总支出212.4万元,其中公益性支出181.1万元,占上年基金余额488.5万元的37.07%,管理费支出20.7万元,占总支出的9.72%(详见2011年业务活动表)。
3、年度审计意见
(1)基金会设置了会计机构,并配备了会计和出纳人员。
(2)基金会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了会计账簿,各项收支业务手续完备,会计核算基本规范。
(3)基金会逐步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
(4)2011年,基金会逐步加强了对资产的风险管理,采取了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并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2011年,基金会积极筹措资金,共取得收入509 万元,为基金会开展科教奖励、科技交流等公益活动提供了有力地保障;同时,严格按照基金会的宗旨,认真完成茅以升科学技术奖的评奖、颁奖工作,组织开展“茅以升公益桥”活动,积极组织赴台湾科技交流活动等。
(6)2011年基金会财务报表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基金会2011年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及2011年度的业务活动结果和现金流量。
(7)年度审计未发现基金会及法定代表人有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
八、基金会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1、资金筹集不足,制约着基金会工作的扩展和活动质量的提升,需要广开思路,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从根本上保证基金会事业的持续发展;
2、如何利用基金会的优势和委员、友好单位的资源,寻求工作上的合作,提升工作的新水平,创立工作的新业绩;
3、宣传工作薄弱,对基金会开展的各项工作及获奖者的先进事迹宣传力度不够,在社会上的影响有待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