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换届之年,故总结了22年来的工作总结。

(一)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先生在北京逝世。为继承他未竟的事业,弘扬他爱国、科学、奋斗、奉献的精神,由他生前担任过职务的10余家单位于1991年发起创立了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后发展为香港全年最全免费资料大全。目前有全国政协、原铁道部、交通运输部、住建部、水利部、九三学社中央、中央统战部、中国科协、全国工商联、清华大学、西南交大、北京交大、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50余家委员单位。基金会第一任主任为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两院院士张维;第二任主任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庆国;第三任主任为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水利部原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第四任主任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

基金会自成立以来,秉承建会宗旨,弘扬茅以升先生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开展科技奖励、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科学普及等活动,促进中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多次受到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的高度评价。2007年,我会在国家奖励办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单位(49家单位中7家单位获此殊荣);2008年,我会被北京市科协评为“市科协系统先进单位”;2010年,北京市民政局对符合条件的182个社会组织进行评估,我会被评为4A级社会组织,在科技类基金会中名列前茅;2012年,我会被北京市科协评为“2007—2011年度北京市科协先进集体”。

基金会成立22年来,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弘扬茅老精神,继承茅老事业

茅以升先生是中国科教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的爱国、科学、奋斗、奉献精神,是中国科教工作者精神的集中体现。基金会为弘扬茅以升先生精神,开展了多项纪念活动。

1996年,基金会联合相关单位在钱塘江桥畔竖立起第一座茅以升塑像,江泽民主席为塑像题名“茅以升先生像”;2006年,基金会在茅以升先生母校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又竖立起一座茅以升塑像,温家宝总理为塑像题名“茅以升先生”。22年来,基金会配合相关单位在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竖立起12座茅以升先生像。

在基金会的推动下,全国政协、九三学社中央、中国科协先后隆重举办了纪念茅以升先生诞辰100周年、110周年座谈会,温家宝、李瑞环、邹家华、韩启德、雷洁琼、钱正英、卢嘉锡、宋健、朱光亚、周光召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

2007年,基金会与原铁道部、交通运输部、住建部、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纪念钱塘江大桥通车70周年纪念大会,韩启德、周铁农、万钢、何鲁丽、徐匡迪等领导为大会题词。2012年,基金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原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等八个部委在杭州共同主办了“钱塘江大桥通车75周年纪念会暨‘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杭州报告会”。会上展示了国家领导人周铁农、王志珍、路甬祥、钱正英的题词,对为保卫和养护钱塘江大桥做出贡献的浙江省档案馆、上海铁路局、钱塘江守桥模范中队等单位进行了表彰。

基金会配合杭州市政府、上海铁路局、镇江市政府先后建立了“钱塘江大桥纪念馆”、“茅以升纪念馆”等。配合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栏目制作播放了“茅以升专辑”和专题片“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基金会向国家天文台申请,经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将18550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茅以升星”。在中国科协和国家邮政总局联合发行的第四组《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中,茅以升先生等四位科学家入选。

二、开展科技奖励,激励科技创新

奖励在科技教育事业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杰出人士是基金会的重中之重的工作。“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是由国家科技奖励办批准,依靠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励项目。该奖项包括桥梁大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铁道工程师奖、建造师奖等10余个奖项。2007年,基金会将奖励工作扩展到美国,在茅以升先生母校卡内基——梅隆大学设立了“茅以升博士卓越奖学金”,用来奖励该校优秀的中国留学生。

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始终坚持公开、公平的评选原则,严格审批程序,确保了评选质量。22年来,先后奖励相关领域优秀科技教育人才2100余人。获奖者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覆盖了土木工程领域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理工农医各方面的优秀科研人员,大中学校的优秀学生等。所设桥梁大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已成为我国土木工程界公认的最高个人荣誉奖,先后评选出的35位获奖者都是在我国桥梁及土力学工程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顶级人物;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奖者都是其所在行业的领军人物,其中已有四位同志被评为院士;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中国人大附中的李子赫因其获奖,在胡锦涛主席考察学校时受到接见与鼓励。

茅以升科学技术奖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表彰。

三、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科技发展

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是基金会的重点工作之一。基金会先后邀请了张维、王大珩、孙永福、项海帆、王梦恕、凤懋润、王麟书、胡正民、王渝生、邓文中、杨永斌、刘正光、尹衍梁等两岸三地院士、资深专家以及美、英、日、韩等国家的院士、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举办国际大型学术会议,为海内外工程界科技人士搭建相互沟通与合作的平台,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

2007年6月,以副主任凤懋润为团长的基金会代表团,参加在美国匹兹堡召开的第24届国际桥梁技术大会,并主办“中国主题年”活动。这是美国国际桥梁会议(IBC)举办24届以来首次以某个国家的桥梁建设为主题的活动。来自中国、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近3000人出席。

2011年9月,基金会与中国工程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国家外国专家局在重庆联合主办了“茅以升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大会暨国际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高峰论坛”。基金会主任王志珍、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6个国家的18位桥梁隧道院士、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近400人出席会议。大会由基金会第一副主任孙永福主持。此次高峰论坛搭建了一个高水平、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平台。

为推动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基金会桥梁委员会先后举办了有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专家参加的“21世纪桥梁工程的创新与展望”论坛;与美国联邦公路署多次联合举办“中美桥梁技术交流会”;组团赴台参加“桥梁工程论坛2010国际会议”等。

古桥研究是近年来基金会开拓的学术交流领域。先后举办了四届“中国古桥学术研讨会”,并推动福建省、江苏省、浙江大学、绍兴市成立了古桥研究中心;先后承担了中国科协、国家文物局、国家出版总署的《中国古桥研究》、《指南针计划——中国古代石桥科学价值挖掘与展示研究》和《“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桥梁技术史”等课题。

四、加强两岸交流,促进祖国统一

基金会为完成茅以升先生架设海峡两岸交流之桥、促进祖国统一的夙愿,积极开展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界科技交流与合作,使两岸交流成为基金会工作的一大亮点,得到国台办及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

2000年,以基金会主任、两院院士张维先生为团长的访问团首次踏上宝岛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取得圆满成功。此后10余年,基金会先后以刘友梅、周海涛、何华武、凤懋润、孙永福、林元培等院士、专家为团长10次组团赴台访问;10余次接待以李建中、杨永斌理事长等为团长的台湾土木水利工程学会参访团,“海峡两岸土木工程合作交流活动”由此开展,方兴未艾。

在接待来访中,基金会组织台湾工程技术人员参观了许多大陆桥梁建设的典范,如钱塘江大桥、润扬大桥、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等大型桥梁工程。组织台湾参访团两次考察了青藏铁路,团员们无不为大陆工程技术人员在世界屋脊建造铁路大无畏的开拓创新精神所感动。2009年,基金会首次在金门岛举行工程领域两岸学术研讨会。2010年,以孙永福副主任为团长的访问团,一行19个单位30余人赴台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这是两岸交流活动参与单位最多、接待规格最高的一次。2012年,首次在台湾南部召开技术座谈会,提出要在论坛交流的基础上拓展两岸的产业合作,台湾多家媒体予以宣传报道。

五、传播科普知识,开展工程教育

传播科普知识、开展工程教育是基金会22年来的又一项重要工作。

基金会举办了“茅以升先生生平事迹展览”、“桥梁知识与中国桥梁建设成就大型图片展览”;编辑出版了《茅以升科技文选》、《茅以升桥话》、《架起通向科学的桥》等科普读物;联合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和《第二起跑线》栏目,制作播出“桥梁专辑”、“桥梁之旅”专题节目;组织“北京高校建筑结构设计联赛”、“北京青少年赴港澳夏令营”等活动。

为传承茅以升先生“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的工程教育思想,举办了由6所大学参加的“茅以升先生工程教育思想座谈会”;支持西南交通大学建立“茅以升桥梁研究所”、“茅以升学院”;推动中南大学、北京交大、大连交大、东南大学、天津大学、重庆交大、石家庄铁道大学、兰州交大等10所高校相继建立“茅以升班”;举办全国高校“茅以升班”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及经验交流座谈会等。教育部曾发表专刊,对高校“茅以升班”的建立给予肯定。基金会还支持镇江市成立“茅以升中学”,杭州市成立“茅以升实验学校”等。

六、开创公益项目,促进社会和谐

为响应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号召,为我国偏远贫困地区少年儿童架设安全求学之桥;践行茅以升先生工程教育思想,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子搭建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平台,2011年基金会启动了“茅以升公益桥”项目。这一善举,得到交通运输部、住建部、原铁道部、教育部和有关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支持。

2012年6月,首座“茅以升公益桥”在重庆市彭水县太原乡落成,主任王志珍、第一副主任孙永福、副主任周海涛出席竣工仪式,此桥解决了太原乡中心小学的700多名小学生和3000多名村民过河难的问题。“茅以升公益桥”的修建在当地产生了良好效应,就此彭水县人大开展了100座人大代表“便民桥”建设活动,可解决10万余人出行难的问题。同时,基金会联络中国扶贫基金会,为太原乡中心小学危房宿舍楼重建捐资45万元。

(二)

22年来,基金会的事业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回顾我们的工作,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努力争取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提升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

多年来先后邀请全国政协办公厅、九三学社中央、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原铁道部、交通运输部、住建部、浙江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杭州市人民政府、唐山市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茅以升先生重要纪念活动和高层学术论坛;争取中国科协、国家文物局的科研课题等。这些高规格、高质量、高水平的活动,大大增强了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力。

二、充分发挥委员单位作用,扩充基金实力

1、1991至2012年,基金会共收到145个单位和27位个人的捐款2,721万元。

其中:用于基金会发展的捐款2,043万元,主要捐款单位是:原铁道部380万元,唐山市政府200万元,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107万元,浙江省地方铁路建设投资公司107万元,中铁十四局100万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91万元,,镇江市政协65.8万元,中铁大桥局64.5万元,成都新筑路桥机械公司57.17万元,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50.4万元,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40万元,北京交通大学38.6万元。

用于奖励基金的捐款678万元,主要捐款单位是:中国南车集团100万元,中国北车集团80万元,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65万元,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60万元,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58万元,西南交通大学50万元,中南大学50万元,铁路青少年发展捐助中心39.6万元,北京市科协27.6万元,中国建筑业协会20万元,各铁路局113.6万元。

2、2005年至2012年,西南交通大学帮助基金会资金运作收益364万元。

各捐款单位和个人为基金会增强实力做出了贡献,保证了基金会事业的持续发展,没有你们的支持,就没有基金会的今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三、广泛开展社会合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多年来,基金会在举办重要纪念、颁奖活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两岸科技交流研讨会,出版有关茅以升先生著作等方面,还得到了中国科技馆、北京市科协、上海铁路局、镇江市政府、清华大学、中南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重庆交大、唐山学院、中铁二十二局、瀚阳工程咨询公司等委员单位和友好单位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热情帮助与合作,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双方均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基金会的工作还得到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建筑业协会、原铁道部全国铁道团委、中国扶贫基金会、台湾土木水利工程学会等方面的帮助与合作,促进了基金会事业的良好发展。

四、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不断开拓创新

基金会坚持审时度势,不断打造工作新亮点。如配合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增设了铁道工程师奖、建造师奖等,激励获奖者爱国、创新,为国家建造更多的精品工程;深入开展海峡两岸科技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宣传祖国伟大成就,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服务;开展“茅以升公益桥”活动,积极践行茅以升先生工程教育思想,为落实国家扶贫政策和国家工程教育改革做贡献等。

五、突出桥梁特色,彰显社会形象

基金会在开展活动中始终注意突出桥梁特色,打造旗帜性社会形象。在基金会组织的数十次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中,大部分都是围绕桥梁工程展开的;22年来,共举办了四次大型的钱塘江大桥通车纪念活动;先后成立了桥梁委员会、古桥研究委员会,为桥梁工作者和爱好者搭建交流平台;组织了多次桥梁科普展览;与中国桥梁网密切合作等。这些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

总结22年来基金会的工作,虽然有成绩与经验,但也存在着差距与不足。

一、资金筹集进展缓慢,资金运作成效有限

资金不足制约着基金会事业的发展。多年来,基金会主要依靠委员单位和友好单位的捐资和存款增值,支持奖励资金和日常开支。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一种规范有效的资金筹集与运作机制,资金积累十分有限。开拓工作新领域、提高奖金标准、扩大社会宣传等工作均因资金不足而受到制约。如何建立一种经常性的、规范的筹资机制,扩大筹资渠道,增加筹资额度;如何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基础上,通过资金运作使其产生更大的保值、增值效益,仍是今后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基金会对自身资源优势挖掘和利用不足,社会联系合作有待扩展

基金会有委员单位50多个、桥委单位近百个,还有各条战线的获奖者2100余人。如何更充分地发挥这些单位和个人的作用,如何加强社会联系,搭建交流平台,做好服务工作,调动更多社会资源为基金会所用,开拓工作的新局面,有待解放思想,提出有效可行的措施。

三、宣传工作薄弱,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有待加强

如何加强与主流媒体、行业媒体、新兴媒体联系与合作;如何创造新闻关注点,扩大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如何加强与委员单位宣传工作,特别是与网站的交流与合作,仍是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四、基金会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加强

    基金会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但制度建设始终是个短板,工作中存在着随意性现象。基金会以本次换届为契机,在组织制度、奖励制度建设等方面积极进行健全与完善,使工作切实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轨道。

(三)

对今后5年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把弘扬茅以升先生精神的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是要在2016年隆重举办“茅以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二是编辑出版《茅以升全集》;三是2017年9月26日举办“钱塘江大桥通车80周年纪念活动”;四是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开展“茅以升工程教育思想”研究与创建“茅以升班”活动。

二、规范奖励工作,拓展奖励领域,提高奖励质量

一是加强奖励工作制度建设,使奖项设置、奖金筹集、奖金标准等进一步规范化,形成良好运行机制;二是积极拓展合作单位,分层次设立全国性、地方性、专项性奖项;三是探索把奖励工作扩展到港澳台地区。

三、深入开展国际、国内、两岸三地的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活动

一是继续加强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合作,提升科技交流的层次和水平,将交流活动办出特色、办成品牌;二是探索搭建国际土木工程界学术交流活动的平台;三是继续推动海峡两岸土木工程交流活动,贯彻中央强调的“要鼓励两岸学术界从民间角度就解决两岸政治问题开展对话”;四是探索与香港、澳门地区开展交流活动。

四、拓展“茅以升公益桥”建设范围,扩大其社会影响

建造“茅以升公益桥”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基金会将充分利用自己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和专业人才荟萃的独特优势,把这一公益事业做大做强,提升基金会的社会公益形象。一是积极探索与国家部委、社会组织及地方政府的合作方式,如依托交通运输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建设扶贫纲要》,使这项事业不断扩展。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公益营销机制,制定募集资金规划和方案,扩大资金筹措渠道,保证今后五年,年年建新桥。

五、加强社会联系,提高宣传力度

一是加强与行业媒体、专业期刊战略合作,积极利用主流媒体、网络媒体进行宣传;二是加强基金会网站建设,与委员单位网站进行链接与合作。

六、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要扩大委员单位范围,提高社会覆盖面;二是加强基金会各方面制度建设。

七、加强资金筹集与运作工作,努力实现基金会净资产五年增长50%的目标

一是强化委员单位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集资与捐资相互受益的机制;二是提高奖励资金储备;三是探索与委员单位合作,提高“造血”机能;四是探索安全高效的资金运作方式,促进资金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