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换届之年,故我们总结了这五年来的工作。
一、弘扬茅老精神 继承茅老事业

2016年基金会联合九三学社中央、中国科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办了纪念茅以升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韩启德、王志珍、孙永福、邵鸿、江泽慧、张秋俭、卢春房等领导和三百余人出席会议。会上,举行《茅以升全集》发布仪式,该书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体现茅以升科技贡献、教育思想、科普精神及人格魅力的巨作;基金会首次邀请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台湾新竹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五所交大共聚一堂,接受《茅以升全集》赠书。会议回顾了茅以升先生一生的光辉业绩,希望当代青年学习茅老“爱国、科学、奋斗、奉献”的崇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017年,正值钱塘江大桥通车80周年之际,基金会联合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在杭州举办了“纪念钱塘江大桥通车80周年”系列活动。数百名科技工作者、青年学子齐聚在钱塘江畔参加茅以升先生铜像拜谒仪式;王志珍副主席、多名院士、“茅以升科学技术奖”获奖者、茅以升班青年学子代表老、中、青、少四代人在钱塘江边进行了“中国桥梁传承之跑”,体现了茅以升精神的传承与延续。同日召开了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80周年纪念会。会上,向“茅以升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颁奖;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出演原创话剧《茅以升》片段,这是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等5部委共同主办的“共和国脊梁——科学大师各校宣传工程”项目之一。钱塘江大桥建设者的后代也应邀出席了此次纪念活动,回顾了大桥建设过程的种种艰辛,也分享了大桥建成时的激动与自豪。当时,147家中外媒体对此活动进行了报道。

2015年,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为深切缅怀茅以升先生在抗战中的不朽功勋,基金会配合中央电视台制作了“茅以升与抗战”、“新儿女英雄传”等宣传片;中国科技馆联合主办了“茅以升生平事迹展”;制作了反映茅以升先生一生业绩的纪录片《天空那颗闪亮的星》。

2018年,在迎接建国70周年之际,为弘扬茅以升等四位近现代中国建筑工程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的伟大精神,基金会配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制作了《百年巨匠》之“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篇。

为弘扬茅以升工程教育思想,基金会组织了两届茅以升班美国STEM探索之旅,同学们前往卡内基梅隆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亲身体验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大师那里学会不同的思考方式,并亲自动手创新,把想象变成现实;在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完成之际,茅以升班的学生们受林鸣总工邀请参加“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景观设计研讨会”,这次活动开阔了茅以升班学生们的眼界,体会了建设者们的大国工匠精神。中共中央委员、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院士作为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代表,通过视频表达了北青奖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开展科技奖励 激励科技创新

“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是由国家奖励办批准的科技奖励项目。该奖项包括桥梁大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等10个奖项。茅以升科学技术奖的评选,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审批程序,确保了评选质量。

5年来,各奖项先后奖励相关领域优秀科技教育人才1000余人。获奖者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覆盖了土木工程领域生产一线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理工农医各学科的优秀科研人员,大中学校的优秀学子等。

三、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促进科技发展

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是基金会的重点工作之一。

2016年1月9日,基金会联合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土木工程技术高端论坛----纪念茅以升先生诞辰120周年”论坛在京举行。工程院王梦恕、孙永福、何华武院士、南开大学龚克校长、交通部周伟总工出席活动并做报告。本次论坛使基金会学术交流上升到为国家战略服务的高度,获得广泛好评。

2017年,“第七届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论坛”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杨永斌和董石麟任大会主席,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奥地利、加拿大等国家的21位国内外院士及400多位桥隧工程行业的精英参加了论坛。论坛对中国和世界桥隧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国与世界桥隧工程技术的协同发展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基金会的科普活动开始向高端发展,五年来承办由中科院、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主办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高端科普报告会”,邀请赵国屏、王光谦、杜彦良等院士及国内顶尖专家,在全国各高校、企业进行宣讲,他们对科学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和严谨认真的态度,深深鼓舞了青年一辈,在当地引起了热烈反响。

中国古桥研究会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2014年为使江西一座千年古桥“黄洲桥”不被拆除,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在社会上奔走呼吁。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直播间》两栏目专访了基金会有关专家并作专题报道,但虽然没有阻止古桥被拆的命运,也起到了警示作用。时值,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在有关会议上专门对此做了强调,促进了全社会对 “城市建设中要重视文物保护”的认识。五年来,分别在浙江、湖南、贵州、河北、四川召开四届古桥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承担并完成了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协两个古桥研究课题。

四、加强两岸交流 促进祖国统一

基金会推动两岸科技人员的友好往来与合作交流,提高了互访人员的科研水平,增进了友谊,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此举得到国务院台办及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

五年来,基金会多次与台湾土木水利学会合作开展两岸学术交流活动,先后10余次组织访台、接台活动;尤其是自2014年起,连续三年与台湾中华企业环保协会举办“两岸节能环保产业论坛”,将生态文明理念引入两岸交流。
五、开创公益项目 实施小桥工程

为了响应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精准扶贫”的号召,基金会启动了“茅以升公益桥”项目,这一善举,得到交通运输部、教育部等部委以及相关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5年来,基金会已经推动在云南、江西、陕西、贵州、重庆、宁夏、湖北、湖南等地建立了13座茅以升公益桥,解决了数万名孩子和村民过河难问题,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2016年1月,由铁道工程师获奖者倡议的首座铁道工程师桥在陕西省佛坪县下沙窝落成开通,极大方便了当地460余户千余人的出行,受到了贫困山区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2017年4月和7月,第二座、第三座“铁道工程师金寨圆梦桥”和“中铁建大桥局金寨圆梦桥”建成通车。2018年9月,由茅以升公益桥项目推广人高晓松先生捐资的“横江桥”项目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苗族自治县羊街镇建成通车。

2017年基金会联合交通部开展了“全国大学生‘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设计大赛”来自全国29所高校的49支队伍参加了比赛,学生们深入到大山深处进行勘察设计,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茅老的工程教育思想。

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筹集工作的不足,制约着基金会工作的拓展和活动质量的提升。
2、基金会对自身资源优势挖掘和利用不足。基金会有委员单位50多个、桥委单位近百个(其中有中央部委、科研院所、高校等),还有各条战线的获奖者3000余人。如何调动这些社会资源为基金会开拓工作的新局面,有待解放思想,提出有效可行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