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燕
海外赤子报国之桥
在已掌握大致情况的基础上,每到一地,父亲稍事休息,就找来当地华人团体负责人,详细了解该地华人具体情况、思想动态,然后亲自写稿。每次讲话,他都能讲出确切数字和该地华人主要动态,他们倍感亲切。每次讲完,掌声不断。最难忘匹兹堡华人协会举办的欢迎会,采取聚餐的形式,到会者每人带一只拿手好菜,气氛热烈、温馨。
父亲在会上发表即席演说,情真意切,极富感召力,反响强烈。
父亲讲完了,好几位年过半百的老人,脸上挂着泪花,向父亲询问起大陆上白发双亲的情况,表示要回国探望并考虑定居。有两位戏迷,还拉起了胡琴,唱起了多年未唱过的“武家坡”、“女起解”,旁边的人不停地给他们纠正咬字、发音。有人说,他们来美国已经30多年了,从来没这样尽情欢乐过!好像母亲来看望他们了,他们不再孤独了。
正像父亲在讲话中所说:“我们中国科协准备做一座桥梁,一头是中国的科技界,一头是美国的科技界中的中国同胞,我们愿意搭这样一个桥梁,让各位在桥上走过!”父亲以84岁高龄之躯赴美,为大洋彼岸的炎黄子孙架起了报国之桥。
科学与文学结合之桥
父亲兴趣极广,在美国留学时,编过剧本、演过戏。抗战期间,唐山交大迁往贵州平越,祖母时常请交大同学课余到我们家来唱京戏,活跃生活,父亲也偶尔听几段。回北京后,他工作更忙,就利用仅有的一点闲暇从事写作,写作内容一是科技,一是文艺,两者往往结合得很紧密。在1963年2月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这座桥把桥的知识介绍给人民。
《桥话》全文共分四节,扼要地说明了什么是桥、桥的作用、桥怎样在运动着以及桥梁的艺术。《桥话》是以生动的文学语言来写的,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桥话》全文共分四节,扼要地说明了什么是桥、桥的作用、桥怎样在运动着以及桥梁的艺术。《桥话》是以生动的文学语言来写的,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除了《桥话》,他还请人把古诗中有“桥”字的诗句抄录下来,准备从文学来谈桥的历史、桥的作用,使人能从多方面去认识桥、爱桥。他写的赵州桥、古桥的历史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他为科学与文学之间架搭了沟通之桥。
帮助青少年通往智慧之桥
是的,父亲一生除了建造许多物质桥梁,最重要的工作,就在于进行科普创作,帮助青少年获取智慧。他常说:钱塘江桥只是一座桥,而培养青少年,使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却是一代人的大事。这一代人是未来祖国的希望啊!
父亲晚年尤其喜欢与青少年在一起,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他作过数十次报告,小听众不下三万人。此外,他还与外地青少年通信往来。河南新乡市解放路第二小学的138名小学生每人给茅爷爷送1只鸡蛋,表达他们对茅爷爷的感谢之情!
父亲晚年患眼疾,看书、写作十分不便,但他还是尽量想办法为青少年多作一些报告,多提供一些知识。
近五年来我从事弱智儿童的教育与科研。为了社会责任感和工作的需要,我开办了一所弱智儿童学校,请父亲担任名誉顾问,他欣然同意。在开学典礼上,他还叫人送来一幅题词:“时雨春晖,保我赤子”。
由于父亲和孩子们心连心,所以在父亲遗体告别仪式上,治丧委员会还同意首都青少年代表来参加吊唁仪式。送来自制的10个纸花圈,每个花圈上面写着一个字,合起来是“茅爷爷我们永远还念你”。
助人解难之桥
每月发工资后,他总是先要家人按“惯例”,写好汇款条,把资助的钱寄出,然后才量入为出地计划开支。有位亲戚,早年患精神病,丧失劳动能力,父亲每月接济他,达40年之久。
老科学家竺可桢去世后,父亲非常关心他夫人竺伯母。当他得知竺伯母脚上患鸡眼痛得难以行走时,就叫我送去治鸡眼的药。每年春节,他都要由人搀扶到她家问寒问暖,直到她去世。
一位杨编辑患了重病,父亲亲自给他送去当时医院还恨珍贵的新药,治好了他的病。父亲去世后,杨伯伯的女儿给我写了一封充满激情的信;茅伯伯健步上下医院楼梯探病送药等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保姆年老后患有心脏病,父亲到日本开会,为她买了“脉通”。我大哥要从瑞士回来探亲,写信来问要带些什么。父亲自己什么也不要,却一定要大哥给这位老保姆买一只表。
父亲就是这样,工作极度繁忙,还把心放在每一个人身上,搭起可贵的助人解难之桥。
沟通心灵之桥
有一回,父亲的一位好朋友与同事发生了矛盾,对处理一项桥梁工程的方案意见不一,甚至发展到恶语伤人的地步。事后,这位朋友很感后悔,但又不愿认错。他来找父亲,一肚子委屈,还要批评那位同事不尊重他。父亲耐心倾听他讲完事情的全过程,从中找到疑点,层层追问下去,终于使他道出了心灵深处的问题:自卑。他没有学历,是自学成才的,因而处处怕人看不起他。其实,他那位同事的设计方案是正确的,只是态度不好。父亲安排老朋友住下后,就赶往他的同事家。在细听了原委之后,肯定了他的正确意见,也批评了他的态度,使他心悦诚服。第三天,他来到我们家,两人消除了疙瘩,一起回到了办公室。
事后,两人都来向父亲道谢,感谢他搭建的这架沟通心灵之桥。
记得还有一件事。父亲有一位朋友与妻子感情不和,常常来向他诉说心中的苦闷。朋友的妻子也常来告状。父亲在百忙之中对这两方面作了深入的了解,然后分别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使这个濒于破裂的家庭,重新恢复旧日的欢乐。
父亲是个勤奋的架桥人,我所写的,难免挂一漏万。他架起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桥梁,将永远飞跨在祖国的江河之上,闪烁在人们的脑海之中。
(作者系茅老四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