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 钰
茅以升先生是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桥梁专家。他的一生,出任过多所大学的校长,设计过多处重大工程,担任过多项全国性的学术、科技领导职务。1920年24岁时即获美国卡利基理工学院第一个工学博士学位,26岁时带着振兴东南大学工科的愿望和蓝图,就任我校首届工科主任,与东南大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88年茅老罹疾,我校曾派人专赴北京医院探望慰问。时值南京工学院重又更名为东南大学,茅老特为此题词:“东南校友,同心同德,为把东南大学建成国内第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工、理、文、管相结合的综合大学而奋斗。”对东大的关注和期望,跃然字里行间,对全校师生是很大的鼓舞。
茅以升是我校工科的奠基人
东南大学肇始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优级师范学堂。二十年代的东南大学,名师荟萃,集中了我国许多科学家。学校设五科30系,学科之多居全国之先。茅以升教授当时曾说:“本大学学制,以农、工、商与文理、教育并重,寓意深远,此种组合为国内所仅见,即本大学精神所在也。”但由于当时我国工业落后,大型工厂、企业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加之当时的办学者及学界犹有重“学”轻“术”的思想,故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起步较晚,一般综合大学均不设工科,北京大学曾一度设工科而后来又将其并入北洋大学。东南大学虽设有工科,但仅有一个机械工程系,不似其它四科都设有4至7个系,都有一批一流的学者。对比之下,工科是一个“弱小民族”,故茅以升一上任,即悉心谋划工科之发展。
经科教授会议充分酝酿后,茅以升即与杨杏佛、涂羽卿等7位教授联名致函校教授会和评议会,提出增设土木工程系及电机工程系的议案。议案中明确指出:“同人等远模欧美之成规,近察国内之需要,觉工科现状非扩充无以自存。”议案中又列述添设土木、电机两系的种种理由:土木、电机、机械三系功用虽异,但性质相近,具有密切关系,所需人才设备可互助通用,故三系并设最为经济;土木系拟办之建筑营造、道路市政等专业,均为国内所急需,而通国所无者,凡有工科之学校无不以土木为先务;今日世界工业莫不仰赖电力,故欲发展一国实业,电机工程实不可少,而国中各大学对于此科多付缺如,故本校亟应首先添设此系;所增两系均可为本大学直接服务;工科欲在校外活动,辄以本身未健全难以进行,所失机会甚多,若添系以后,范围既广,效用亦巨,易得社会之同情援助,不止工科受其益也。由于议案论据充足,可行性大,遂经校教授会、评议会一致通过。自此东南大学工科就有了机械、土木、电机三个系,这三个系迄今都是我校的主干系。
茅以升又力谋工科事业之发展:在教学方面,根据现代学科的发展,制订了新的教学计划,设置了新的课程。在研究方面,先确定了下述研究范围:工程学之理论;改良工业原料、方法及器械;解决工程及工业问题;研究国内公用事业之建设。在调查、推广方面,先拟定以下项目:工程教育现状;工业经济;制造事业;交通事业;编辑工程书报。与此同时,茅以升竭力延揽知名教授,从德、美等国购置了必需的先进设备,积极扩充各实验室及工场的建设。工科的事业出现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
茅以升的办学思想及治学经验
茅以升在主持“东大”工科期间,有自己的办学指导思想。他主张改革书院式的、灌输式的教学,提倡工科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并倡导科研、教学和生产要互相结合,交叉进行。主张将学生由“受体”改变为“主体”,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授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培养学生自力学习、自力研究的习惯和能力。他把中国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相长”等好的经验,和西方教学中的重视培养独立研究等好的做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深得学生好评。他在“东大”担任的课程,常超过聘书上规定的每周14—16课时,有时每周授课达20节以上。他先后开设的课程有:结构力学、桥梁设计、土木学、学校建筑等。他还尝试过“学生考老师”的教学法,引起学生很大兴趣,教学效果甚好。东南大学当时已采用“学分制”,学生可以自由选课。选听茅以升授课的不仅有工科学生,还有其他科学生及教师,时工科全部学生只有60余人,而他的课堂中听课者常在百人以上,往往把教室挤得水泄不通。
茅以升认为工科教育主要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而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必须具备下列6个要素:品行、决断、敏捷、知人、学识、技能;同时提出效率是工程师的最重要观念。对于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目标,他又制订了八项具体要求:1、善于思考;2、善用文字;3、善于说辞;4、明于知己;5、明白环境;6、知所以然;7、富于经济思想;8、品德纯洁,深具服务之精神。上述培养要求,迄今仍有借鉴意义。
关于他的治学经验,他总结为“十六字诀”,即:“博闻强记,多思多问,取法乎上,持之以恒。”他认为:要想当专家,首先应该是“博”士;要想成才,唯有靠勤奋;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持之以恒;学习、研究都要有计划,有了计划要严格执行。茅以升一生勤学苦练,于青年时代,就能流畅地背诵圆周率的百位小数点篇。10余篇,其中有关工程教育的就有近40年北京出版了《茅以升选集》,辑录了他的主要论述1986余篇。200成才以后,仍耕耘不止,几十年中,累计在中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达;
茅以升在“东大”工科停办风波中
1924年,正当“东大”工科事业蒸蒸日上、茅以升筹划进一步发展之际,因江浙军阀连年大战,军费剧增,江苏财政罗掘已空;上海成为两省军阀必争之地,几度兵临城下,几易驻军,工商界亦颇不景气。江苏省公署遂以本省已有五所工科院校为理由(时上海市属江苏省管辖,上海的工科院校亦被计算在内),决定停办“东大”工科,停拨工科经费;而“东大”校董会亦因筹资困难,同意省公署的决定,在事先没有征求“东大”工科意见的情况下,作出了停办工科的决议。消息一经传出,校内大哗。
茅以升闻讯后十分愤慨,当即表示反对。他觉得“事关全科存亡,难以自安缄默”,随即挥毫上书,代表全科教职员要求校长并转校董会复议。信中写道:“此次工科存亡问题何等重要而竟草率通过,使科主任无发言之余地,准此以观则凡它科它系均可任意废止,大学前途,何堪设想”。“年余心血,尽付东流,思念及此,痛心何极,至于本科同仁同学所受之精神上、时间上、名誉上、学业上之影响……当能想见。”信中并列举种种无可辨驳的义理与事实,对停办工科的理由——予以批驳。学生与教职员亦分头集会,要求校方坚决抗争。郭秉文校长一方面恳请校董会保留工科,一方面直接致函省长韩国钧,历述“东大”工科之历史与成绩,人才济济,设备完善,社会需要甚殷,不宜摧残,希大力维持,俾有高等工学之始,而全东南学府之元气。校董会5月复议,维持原案,师生激愤之情更甚;6月复议,议而难决、无决,学生表示“誓不他去”。在此僵持情况下,茅以升亲赴北京,向最高当局面陈。而在此期间,江苏省公署经与全国水利局反复磋商,最后决定以河海工程学校与“东大”工科为基础,组建河海工科大学,并聘请茅以升担任校长;对于学生的问题,也作了较妥善的处理,学生或去、或留、或转入本省其他工科院校,由学生自行选择。一场风波始告平息。
1924年秋“东大”工科停办。茅以升安排有关人员,将“东大”工科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文卷簿记等,一一造册移交,做到了负责到底,有始有终。
1927年7月,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决定将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月又正式命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在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内均设有工学院,此即今日东南大学之前身与基础。3年1928所高校,组建成国立第四中山大学。9、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等校
茅以升先生在担任东南大学第一任工科主任期间,风华正茂,宏图初展,立基之功,业绩卓著,已载入东南大学史册。
(作者系东南大学校长)